故乡村南有一条河,父老乡亲一直称她南河。
进城工作几十年,很多童年往事已经渐渐淡忘,现在的南河也已经远非儿时的模样,但她的秀美,她的洁净,她的温暖和纯情却时时在记忆中鲜活地展现。
南河究竟叫什么河,一直不得而知。九十年代末家乡一位负责同志来访,顺便带了一本地方志送我,在志书的河流卷,我查到了她的身份。南河名为张疃河,发源于临沭县东北部的竖子山,流经穆疃、东盘、杨庄、石门头等村镇,与苏鲁边界的朱范河汇流,河水经江苏省石良河水库泄洪入黄海。张疃河上游分别有朱仓河、东盘河、西盘河、杨庄河、蛟龙河五条支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9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910万立方米。
远离家乡,忙于俗务,当淡淡的乡愁隐隐袭来时,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这让人梦绕神牵的南河。尽管已经时过境迁,尽管南河早就面目全非,每次回乡,除了陪陪父母,有点时间,我总会在南河的岸边徘徊、伫立很久,很久。。。。。。
家乡的南河,曾经是那么的秀丽和清纯,以她少女般的风姿,默默装点着家乡的风情和美景。南河水来源于上游竖子山、罐子山、演武山等山区,经多个支流汇入南河主流。山区的砂石经洪水常年冲刷沉积在河边,形成了南河两岸成片金色的沙滩。过去缘于上游没有任何污染,河滩的黄沙是没有一点污泥的清水沙。河里的流水清澈见底,水中鱼虾植物纤毫毕现,河边泉水更是清甜爽口,一年四季均可直接饮用。河的两岸坡地常年生长着杨、柳、槐、榆等乡土树种和少部分枫杨,水边还有几处大片的芦苇。春天,碧水蒹葭婆娑摇曳,杨柳枝头嫩红翠绿,河畔处处一片生机。夏秋季节,河里蟹肥鱼壮,林中蝉鸣鸟噪,一场大雨,河道中流急浪高,河畔遍地蛙声一片。哪怕是到了冰封大地的寒冬,河畔那觅食的大雁和野鸭,坚冰下那潺潺流动的河水,也会让人忘记寒冷,心旷神怡。
家乡的南河,又是多么的博大和温暖,犹如母亲的胸怀,抚养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土生土长的家乡人,都是喝着南河水长大的。河里有鲤、青、鲢、鲫等鱼类和各种杂鱼虾蟹,村中很多人家都备有一些简单的网具,一年四季都可以下水捕捞。在过去物资紧缺的年代,河里的鱼虾蟹蚌也是人们难得的餐桌荤腥。河两岸的耕地均是河淤冲积土质形成,土层深厚,松软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和棉花等作物,还有高粱、谷子、黍子、穄子、芝麻等杂粮。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少有的自然灾害让这片土地的庄稼得天独厚,让家乡父老有了衣食保障,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村里人也没有出现很大的饥荒。
我的童年是在南河的怀抱里度过的。乡里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过去的乡下是一个相对寂寞的地方。是南河,让乡下孩子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到了夏天,南河就是孩子们消磨时间的乐园。河道下游沙滩有一个发水时大浪漩成的淹子,大一点的孩子大都会到淹子里游泳戏水,这里也是我第一次学会游泳的地方。上游河道较浅的水中,每天都会有不少孩子摸鱼掏蟹。炎夏虽然很热,南河两岸林中的绿荫下仍是微风习习。大树上不甘寂寞的知了和伏天儿在轮番吟唱。粘知了是我童年最喜欢的游戏,有时因此旷课迟到,等来的是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严责。
滔滔南河水,殷殷赤子情。
南河,在祖国的版图上,你可能只是一条无名小河,在家乡的山水中,你也难以和沂河、沭河等大河相比肩,但你的血脉,你的肌体,你的精髓却是和她们神魂相通,一脉相承。在你的面前,我真想再喊一声:哦,南河,我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