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预警信号易被忽视
(2010-12-10 09:16: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肾病 |
防肾病不能只靠“看尿液”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引起或加重慢性疾病的因素中,个人生活方式等原因占据了60%,其中慢性肾脏病就是“生活方式疾病”的典型代表。国内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10%~13%,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0到13个人患病,相比之下,仅仅有9.7%的民众知道自己患病。
“尿液是审视我们肾脏功能的一面镜子。”一般来说,如果感觉自己排尿不适,或发现尿液混浊、出现泡沫,肉眼查看尿液呈浓茶色、淡红色、洗肉水色等异常状况时就要高度警惕,这些很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提示,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尿常规、B超等相关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尽快到肾病专科就诊,以便系统诊治。
实际上,仅靠肉眼观测不足以做出预警。许多肾病患者观察到自己的尿液有异常时,往往情况已比较严重。“揪出‘肾病’的最好办法是尿检。”省中医院肾病专科主任刘旭生指出,尿检结果可以透露大量健康风险信息。尽管常规尿检一次才收几块钱,但许多单位、公司组织的年度体检项目里却偏偏“漏”掉这项性价比极高的检查。许多体检者觉得做尿检麻烦,不愿意去卫生间排队留取尿样。
专家建议,健康人群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而对于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高风险人群应该每3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尿常规。
肾病患者要向医生交“作业”
慢性疾病管理是对慢性疾病患者,在病情进展的各个阶段,持续以多学科协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模式将病人和家属培养成“家庭医生”,有助于控制医疗保健的成本,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
和以往的医患关系明显不同的是,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医患之间的互动。“患者由‘被动’转为‘主动’,医生则充当了‘教练员’的角色,对患者的饮食、运动量等生活起居方式全程追踪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他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全程引导。”刘旭生指出,今后,慢性肾脏病患者就诊时,要像学生一样“交作业”,把在家的生活情况都告诉医生,例如这几周的食谱、最近特别想吃什么东西、起居方面有什么变化等。医生则根据“作业”的情况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引导。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内行病人”,让自我管理做得好的病人给病友们当“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