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奔五台山

(2018-08-25 14:38:38)
标签:

五台山

旅游

文殊菩萨

佛教

分类: ●摄影纪实

    8月22人我们一行俩俩人一起去了五台山名胜风景区。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景色宜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直奔五台山

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直奔五台山

终于抵达太原市,喜欢照相的同志总免不了要留个影。

直奔五台山

到达五台山风景区时,下着小雨,感觉穿得太薄。

直奔五台山

  五台山是敬神的地方,因此要一心一意、必须抱定一颗诚挚的心。

直奔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区恰似我们林州的石板岩景区,这里四面环山,气候寒冷,最佳经营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10月。

直奔五台山

    第一站就是广化寺,她坐落在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台山尼众佛学院普寿寺,面迎台怀寺庙群,东面举目就是俊拔秀丽的黛螺顶,西面遥对着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发源于北台,东台的清水河,伏在左右两边的低处,清流哗然低唱,仿佛把一部深奥的经文从古念到现在。广化寺踞坐在这么一处地方,依偎着山中的青岚和雾霭,显得异常安详宁静,是五台山的一处历史久远,从昔日的华严道场,转而成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的黄庙。


直奔五台山

菩萨顶
我们是从后面进的

直奔五台山

四块琉璃八条龙,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只有皇宫才能用九条龙装饰,做为皇庙就只能用八条了。菩萨顶是藏传佛教寺院,红黄两色正是他们的象征。

直奔五台山

经过大乘门。藏传佛教也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乘”是运载工具,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渡到解脱生死之彼岸。在佛教中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狭隘,最高果位只可以修行到罗汉,大乘佛教比较广泛,最高果位可以修行到佛,所以现在大部分人信的都是大乘佛教。


直奔五台山

    菩萨顶最高的一进大殿----大文殊殿。大殿前方里有一座石牌坊,上书“五台圣境”,为康熙御笔,并刻有“康熙之宝”印章。这四个字笔力雄健,洒脱大方,又出自皇帝之手,该牌坊自然就成了菩萨顶的一件瑰宝。
    牌坊南面的是大雄宝殿的背面。有楹联三副。
“花雨缤纷 双树枝头联贝叶 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
“念处正勤 三十七品为其行 慈悲喜拾四无量心运其心”
“佛驾遥临 百万神灵皆拥护 法门宏开三千世界总光明”
    匾额:“妙现真容”。相传,这座菩萨顶最大的殿堂,在唐时由高僧法云(雁门人,赵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个神妙离奇的故事传说。
  故事说,这法云原本是大华严寺中的一个笨和尚,他12岁出家,整整当了20年和尚,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不知道,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称牛云)。法云为此非常着急,到处寻找文殊菩萨。一次,当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问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和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级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北台走去,冷不丁被卷来的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王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贫贪心,故你已经入了牛类,你过来,我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意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脏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惚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是在一个梦中。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来到菩萨顶当了住持,景云二年(711),他将大文殊殿拆葺得焕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这时,有一塑师安生应召而来,他按照自己心目中想像的文殊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却是“七塑七裂”。安生便问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随他进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诵经。过了一会儿,安生便见蓝色灯花中显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着塑制起来,这灯花中的文殊显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头观看(有的故事则说,文殊在空中现出真容,安生照着塑)。安生塑好文殊后,觉得容光焕发,端丽无比,简直像真的一样,一时心中感动,便跪在像前说:“我愿劫劫常常为文殊弟子。”安生说完,竟溘然跪化,随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这尊文殊、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过了100多年,日本圆仁至此瞻礼,见骑狮真容文殊端丽无比,身上还披着一领御赐架裟,说是每显灵瑞。

直奔五台山

    文殊殿前面是大雄宝殿,院里立有两株参天的古松树。还立有三个皇帝康熙、乾隆、嘉庆的三通碑。一齐把一个古刹铺陈得深幽雅谧。这种景象,不由叫人生发出一种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气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风荡去,代之而来的却是帝王深宫一般的豪华。首先是那位痴心不泯的“痴道人”顺治(顺治自号“痴道人”),他一心吵闹着要来五台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萨顶当作了他理想的栖身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实则是为他来五台山当和尚作准备。可到头来只能带着他永久的梦幻静静地躺在河北孝陵。这是一段颇使人伤感的历史。此后,由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教导成人的康熙,却成了中国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对用长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却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萨顶成了他用于边防安宁的一个重要枢纽。接下来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绳武先祖,就在菩萨顶的殿院中,多次举办祈愿大法会,还把陪他的三世章嘉拉到自己身旁,两人同坐一个宝座,其尊崇黄教和喇嘛可见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萨顶和五台山的黄教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据说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在朝台时整整准备了一年,修葺了五台山的寺庙和道路,也着意风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萨顶礼拜了真容文殊,还赏赐了该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给清帝朝台划上了一个不声不响的句号。一个寺庙,数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历史显现得如此真切。

直奔五台山

    佛殿面开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三彩琉璃瓦盖顶,前置重檐抱厦,勾栏围绕,朱漆彩绘,立在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彰显雍容华贵。门前对联:“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将灵鹫峰和真容院巧妙嵌入,颇耐人寻味。另有两副楹联:“大雄大悟大聖主 无垢无染无如著”和“通云达妙离幻即真 开权显实随极应化”。
    殿内设置和塑像藏风浓厚,挂满彩色幡帷,梁架上悬挂着“心印毗昙”的乾隆御匾一块。“毗昙”,全称阿毗昙摩,意译对法、胜法、无比法,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对佛经的理解和阐释。殿中幡幔高悬、经案、鼓磬、法器罗列有序,洋溢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红衣整肃的喇嘛们就在这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


直奔五台山

    只有嘉庆碑帽上有一湿脚印,常年不干。传说,嘉庆里的碑高于其他两通碑,文珠菩萨看到这个碑欺祖,就踩了一脚,把碑踩矮了一些,从此,碑上就留有这个脚印。
    另外的一个版本是:茅蓬山庄是1970年林彪炸毁五郎庙为自己在五台山修建的一处别墅。修好后的茅蓬山庄成为多年的军事禁区。寺庙的旧址为北宋的太平兴国寺。因杨五郎曾在此处出家,后人改此寺为五郎庙。据说当年林将军下令炸毁五郎庙后,文殊菩萨显灵菩萨顶。临走时在石碑上留下了这个警示性的脚印。这个脚印是潮湿的,遇到下雨会自动扩大,晴天就是图中这样。这个脚印出现的那一天开始,三年后的同一天,林彪坠机身亡!也许只是巧合,但是警示语是这样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石阶平台处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檐的高大彩绘木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所立。中间的牌匾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四个大字“灵峰胜境”。雕龙刻风的“灵峰胜境”牌匾真迹,上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用大印,奇就奇在"峰"字下面少了一横,这一横呀,原来有几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康熙题字的时候喝了酒,少许有些醉意,写的时候没留神就漏写了那么一笔。问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谁敢那么大胆说他写错字。可皇帝写的字又没人敢随便加一笔。后来当地一个道台想了个办法,在制作匾额的时候干脆将错就错说皇上故意少写一笔,意思是留恋忘返。这道台拿现在来说是百分之一百的执行型干部,挺会来事。
版本二:康熙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遇到一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X,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顿时大悟,原来八叉,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后悔莫及,就这样康熙皇帝与父亲顺治,从此无缘再见,在此处写下这"云峰圣境"四个字,峰少一笔,预示自己遗憾终身。
版本三:传说康熙认为就算用灵峰二字,也表达不出眼前的胜境来,所以就故意少写一横。
版本四:据说康熙是运用书法的“缺书”手法,来表达自已的心情。书写“峰”字少一横,这一横代表烦恼。登高望远,让人就会感受到忘却尘世一切烦恼,身心无比清净。
人们说,五个台顶的山脉就是逶迤盘旋的五条龙,菩萨顶坐落的中台这条龙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萨顶活像一条跃跃欲飞的黄龙,那天王殿的两个窗户是龙眼,两座喇嘛白塔是龙耳,两根幡杆是龙角,木牌楼和108级石阶是龙嘴和龙舌。


直奔五台山

还有东边这尊没有舌头的狮子。故事说:过去真容院和灵鹫寺僧人共在灵鹫寺斋堂吃斋。一天早上,斋事僧掀开锅一看,刚刚做好满满的一锅粥少了半锅,以后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斋事僧一边刷锅一边思考,忽然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满锅粥后,便藏在门背后等待动静。不一会儿,有两头狮子突然蹿进门来,然后跳上锅台,拱去锅盖“腾腾腾”地就吃起来,事后,大家便商议在煮好的粥饭中放上几把快刀。第三天,那两头狮子再次跳上锅台,其中一只伸入锅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来,接着相继夺门而出跑掉了。几个和尚一看,但见滴滴鲜血落下一地,他们顺着血迹上了菩萨顶,却见一只狮子大张着嘴,却是满口流血,口中的舌头早被锅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就鹫寺为了防止菩萨顶狮子再偷吃粥,便在菩萨顶的山门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若在这“人天相接处”向下俯望,但见殿宇鳞次栉比,周围群山逶迤,绿树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丽的佛国图画就在眼前,那一种美妙的色彩旋流,际天极地的高华气韵,使人心旌摇荡。难怪陈毅曾作诗云: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直奔五台山

从牌楼前的一百零八个石阶上缓步而下。顺石阶而上,是将人间一百零八个烦恼踩在脚下,由上而下时,是将人生的一百零八个忧愁抛于脑后,但无论怎么走,都要一直走过一百零八个台阶后才可返身照相留念,行走的中间不要回头,回头就意味着对烦恼和忧愁不能舍下。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佛字最后一笔最下方打了补丁,称为“佛脚”,有句老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释迦牟尼说过“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我们大家来五台山是为了寻找最初的佛性,就在这里结个佛缘,摸摸佛脚吧。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中心区的台怀镇北侧。

直奔五台山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 ,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直奔五台山




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 
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

直奔五台山

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


直奔五台山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直奔五台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