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第一案中“价值投资的瑕疵”(2008-8-18)

标签:
投资博弈私募收购上市公司治理巴菲特马丁居里对冲基金上证指数财经 |
分类: 股票市场-2008年交易记录 |
私募基金“宝银投资”要求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赛马实业董事会”,这在国内首次出现;坊间称之为金融资本首次“伏击”产业资本,成为私募基金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第一案。“宝银投资”的总经理崔军放言说到:“我们想打造一家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神巴菲特旗下公司),使它能创造每年赚30%的神话。”而事实上,无论是从二级市场的操作手法以及涉及到实体方面的策略意图,与价值投资相去甚远。
瑕疵1.进场时间、进场成本
据媒体披露,按照“宝银投资”的总经理崔军自己的说法,盯上赛马实业已有一年多,初始进场成本约在13元左右。
观点:根据上述所言推算,进场时间可以定在2007年7月之前。按照图表1显示,我们假定“宝银投资”是按照07年6月8日开始介入的话,则所谓的“初始成本的13元”,更应该是其综合平均成本,而非初始成本。
根据图表显示该股核心主力真正进驻成本应该在05年8月5日的2.78元附近,06年8月18日主力成本二次介入,于06年12月22日开始发力。事实上,根据“博弈资金流向”显示,该股核心主力也正是从07年8月10日开始撤退的,并采取了边拉高边出货的手法,那么根据市场走势特征而言,只能说“宝银投资”存在“狙击”行为,否则其13元综合成本就要重新考虑其介入的时间点,或许更加往前才是接近事件的真相了。
瑕疵2.“宝银投资”更似马丁居里基金手法而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模式。
观点:我们仍以市场走势来分析“宝银投资”的操作手法。首先,我们可以寻觅到马丁居里基金对于南宁糖业操作手法(图表2)。据悉,马丁居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马丁居里公司、马丁居里有限公司这三家关联公司在2007年8月23日至30日连续6个交易日,以13.48元至14.77元不等的价格买入南宁糖业1692.26万股,占到总股本的5.9%。在2008年1月4日、11日、14日、15日、16日和25日卖出1453.5656万股,占总股本的5.07%,出售价格在18.34元至20.45元之间。
事实上,“宝银投资”与“马丁居里”的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手法在于二次强势上攻手法往往是缩量控盘走势,虽不能说赛马实业从07年1月的行情是有“宝银投资”发动的,但是至少从假定推算的介入时间点来看,这种手法更能说明其技术手段上的“狙击”本质。所以,从上述技术走势分析而言,“宝银投资”的手法更似一家对冲基金的手法,而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手法。由中石油走势可鉴,在上述走势中的技术要点的操作对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而言都是卖出良机。
瑕疵3.“宝银投资”对赛马公司提出的股东要求。
媒体称,7月8日,宝银投资作为赛马实业的机构持有人,代表部份流通股东提出四点要求给赛马董事会:一,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中报分配方案实施公积金10转赠10股;二,在上海成立赛马实业投资部,由宝银投资总经理崔军任赛马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投资部总经理;三,赛马实业出资不超过5000万元给赛马实业投资部,由崔军负责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证券投资;四,要求公司加快山西的水泥生产线的建设,让赛马实业早日走出宁夏。
观点:从上述内容看,“宝银投资”似乎更加关注之事有三:
1.窥视赛马实业的资金;
2.试图利用赛马实业资金结合“宝银投资”在二级市场的专业优势;
3.二级市场的作为更大于上市公司实体方面的考量;
“宝银投资”的真实意图
崔军认为现在大盘是一个历史大底,宝银投资进入赛马董事会,可以用赛马实业的资金收购一些更低估的股票,又可控股一些别的更低估的公司。同时,他也透露,另一家私募基金---深圳同威资产对友好地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也很感兴趣。目前,宝银投资正在跟他们进行密切联系,准备进驻上市公司这方面合作的工作。他说:“同威资产规模有40至50亿,以前同威主要是投一级市场的,现在他们觉得二级市场市盈率比一级市场市盈率还低,就准备投资二级市场了。”
基于上述原因,那么赛马实业对“宝银投资”所提要求反应冷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双赢格局
1.缓和股东之间关系,谋求大股东以及基金公司的支持。
2.宝银投资能否进入董事会不是董事会能够决定的事情,而要取决于股东大会的意志。
3.作为国内私募基金要求取得控制权第一个案,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公司法》框架下,沿着股权、控股权、经营权的红线,通过盘活用够现有的法律资源予以化解。只要私募基金和目标公司董事会都能树立"严谨、合规、风险"的法律思维,未来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就能够成为增强公司竞争力、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股权价值的重要杠杆。
结论:私募基金往往储备有一支较为优秀的投资管理团队。私募基金在取得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后,将有机会整合私募基金与上市公司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这对私募基金自身以及上市公司及其广大股东、以及对于上市公司治理都将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