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股票市场-2007年每日交易 |
从《投资博弈》角度看来,人们是不能准确预测出股市的短线走势的,然而《投资博弈》将教会你如何成功投资。
3月22日当大盘失去方向时,《投资博弈》一直关注的600008首创股份,在13:40分开始启动了。《投资博弈》带领其学生门徒全力狙击。当3月23日大盘出现下跌时,《投资博弈》及其学生们狙击的600010和600008成为了当日绿叶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如果你对最近股市的振荡感到焦躁和沮丧,那么《投资博弈》会告诉你:抓大放小,专注核心资产。
【香港股市飘红,钢铁股成为中流砥柱】
上周恒生指数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上周一以19006.15点开盘,盘中最高达到19813.21点,上周五收于19692.64点,上涨幅度为3.9%;同时,H股指数也走出大幅度上扬的态势:上周一以9109.97点开盘,最高摸到9499.94点,上周五收于9487.51点,上涨幅度达4.11%。
从整体上看,金融股的稳定与上涨对于H股指数的稳定与上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H股未来的走势,由于各权重股调整基本到位,目前9000点应该是一个价值的中枢,继续大幅度下探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可以从中线的角度留意下一季度或中期业绩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板块,如钢铁板块的股票。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全行业实现利税2795亿元,同比增长23.95%。2006年钢铁全行业实现利润1699.5亿元,比上年增加397.58亿元,增长30%以上。在这样的行业发展大背景下,中资钢铁股2006年的业绩应该相当不错。
从今年第一季度钢铁价格的因素看,普遍上涨了20%至30%,这使得很多企业产品价格的提升,直接的就是提升了公司的净利润,因而认为,在目前市场调整的环境下,对于中资钢铁股可以从中线上考虑。
【上证指数续写强势格局】
上周大盘低开高走,沪综指在创出3099点的历史新高后,盘中震荡有所加剧。终盘,沪综指报收于3074点,周成交1884亿元,较前周小幅增加。
二级市场方面,上周大盘上演绝地反击行情。对于加息,市场早有预料,并已提前消化,因此该消息的推出,使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利空出尽,大盘因此再创新高。
从盘中热点来看,低价补涨股、题材股在辉煌过后,逐步回归理性。大盘权重股逐渐回暖,成为左右股指走势的关键因素。上周初一批参股期货公司的上市公司得到了场内投机资金的热捧。美尔雅、中大股份、厦门国贸等出现了连续涨停的行情。而ST股以及S股也是大面积活跃,尤其是S股,几乎是连续涨停行情,显示场内的投机气氛依旧浓重。市场游资主导的非主流品种的炒作将导致大盘上行空间比较有限,不过从近期的资金流向来看,大盘蓝筹股重新得到场内外资金的追逐。
从金融板块到中国石化,再到汽车板块、钢铁板块等,一线蓝筹品种重新出现走强迹象,从而削弱了投资者的恐高心理,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大有裨益。后市大盘能否再上一层楼,成交量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蓝筹股能否轮番上涨,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一线蓝筹品种的动向。此外,电力、能源、地产以及金属等二线蓝筹板块也再度走强,个股行情始终不断,投资者仍有较大选择余地。
综合来看,上周大盘低开高走,股指突破3000点后,围绕5日均线反复震荡,对突破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目前盘中热点轮番走强,市场心态较为稳定,后市大盘仍将维持强势格局。
【投资机会】
1、
2、
3、
4、
5、
【水务行业投资分析】
形势分析:
南京当地媒体3月20日报道称,从南京市水利局获悉,南京市作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的试点,正在酝酿“定额用水”:“每人每天”定额为210升。据悉,如果“定额用水”政策获得政府批准,南京明年将对超过定额的居民收取“累进水费”。
八位科学家近日联名撰文警告说,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面临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城乡饮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在中国科学院最新推出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八位科学家称,中国城乡饮水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官方评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还有约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城市饮水安全问题也相当突出,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受到污染。根据最近完成的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目前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
城镇饮水不安全不仅仅是缺水问题,更严峻的是所面临的水源地污染问题,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镇,都由于水源地污染导致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防污、治污,保护水源地,改善饮水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已成为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八位科学家提出六项具体对策建议:统筹做好全国城乡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国城乡饮水水源地保护实行统一管理;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健全监测网络;把水污染防治作为国家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主要任务;解决城乡饮水安全的投入;增加饮水安全的科研和技术投入。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日前介绍了他在苏南地区调研时听到的群众反映:“现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
上海市去年对16条河道的水质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结果显示,仅14%的河道水质优于3类,但主要集中在崇明岛地区。22%的河道水质仍为5类,还有40%多的劣5类河水。
“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江苏、浙江的水资源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介绍,江苏的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的1/6,而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表示,浙江的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嘉湖及宁绍地区经济发达,耕地占全省近一半,但水资源却只占全省的1/4不到,而且河网与部分河流水污染正在加剧。
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程度也许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最有发言权。“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很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总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水乡势必需要从外大量调水。”太湖局副局长叶寿仁十分担忧地说。
长三角水脉所系的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由于水污染严重,太湖流域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弱,水生态环境堪忧。目前,太湖流域河流水质全年综合评价为1至3类水的河长,仅占总河长的10.3%,超标河长达到89.7%;太湖70%的水体已富营养化。
由于污染严重,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水质型缺水十分普遍。2005年,太湖全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60亿吨,而平均处理率仅为40%。太湖流域去年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同时,人均分摊的污水也达到了132吨。
据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每使用1吨生活和工业用水,就要排出0.7至0.8吨的污水。
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解决,根本途径在于水污染防治,治污就是最大的节水!对于南方丰水地区,节水工作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而防污治污更能增加可用水资源量。
去年11月16日凌晨5时,袭击上海的今年第四次咸潮结束,连续四天四夜奋战在供水一线的上海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陈远鸣终于松了口气:“上海的水资源形势太严峻了,现在最高日供水量达到1001万立方米,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水资源和水环境‘逼’到了难以承载的地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摆脱缺水这一“卡脖子”似的困境?
“量水而行”、“量水发展”。现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因缺水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如今,从上海到苏州,从义乌到张家港,政府部门都在仔细盘算着“水账”,在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外,所进行的开发利用项目必须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上“量体裁衣”。如,作为首个国家节水县级试点城市的张家港市,目前所有新建项目的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率、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率均达到100%。
解决长三角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治污是根本,保护是关键,节水是前提,应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在维护生态和环境最为基本的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转变人们的水意识,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及第三产业用水量,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率,充分利用水价对市场的调节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基本研究:
中国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中国目前年缺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200-6500亿立方米,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亿立方米,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立方米,全国将缺水4000-45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如果中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水资源将很难支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危机将成为中国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水资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决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等行业都将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治理水污染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具体目标包括:到2010年,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不低于9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以上;农业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北方缺水城市的再生水直接利用率要达到城市污水排放量的10-1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对运行超过50年及老城区严重漏损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
根据建设部“到2010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率要达到60%”的规划目标估计,到“十一五”末,中国将需新建1000座污水处理厂,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10000万立方米/日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3300亿元。根据政府对再生水的规划测算,2010年中国城市污水再生设施达到680万/日,再生水工程新增投资约1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水务上的投资合计将超过1万亿元,这个巨大的机会将由水处理设备商、供水管道提供商、市政工程建设服务商、节水设备及节水技术提供商等分享。
从绝对价格来看,中国的自来水价格很低。根据统计,目前中国36个大中型城市的自来水价格为1.67元/立方米,污水处理费用为0.59元/立方米,综合价格为2.26元,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从相对价格来看,中国的水价也偏低。从全球情况看,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的水费支出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5%,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水费支出比例要偏高一些。中国居民的水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平均仅为1.2%左右。但是,中国自来水价格已形成了快速上涨的趋势。据统计,中国36个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分别自2001年1月的1.06元、0.27元上涨到2006年1月的1.63元和0.58元,涨幅分别为54%和115%。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自来水价格将继续上涨,且可能加速上涨。2005年中国城市家庭年人均日用水量204.1升,年用水量约为74.5吨,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约为10493元,如果以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2-5%为区间,中国平均综合水价的合理区间应该在2.82-7.05元/立方米之间,和现价相比增长幅度为24%和210%。考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到2010年,中国自来水综合价格应为4.54-11.34元/立方米,涨价幅度达到100-400%。
中国的城市水价由四部分构成: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从实际情况看,在水价上调中,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和城市供水价格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以最近南京市自来水调价的方案为例,南京市计划在2010年之前将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从现行的2.3元/立方米调整到3.25元/立方米,涨价幅度达到41.3%。其中,水资源上涨0.07元/立方米,污水处理费上涨0.55元/立方米,城市供水价格上涨0.33元/立方米。
目前中国水务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基本上是本地化经营。目前,中国共有城市669个,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自来水公司,全国共有水厂3000多个,各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能力普遍较小,所占份额以当地所需水量为限。目前,中国最大的自来水企业市场份额不足3%,规模不足以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在全国2496个供水企业中,亏损企业数量达到1221个,亏损面为48.92%。全国供水行业的资金利润率为0.57%,大大低于《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
中国水务市场开放以后,各类投资主体纷纷投身水务市场。过去几年,中国水务市场基本处于“跑马圈地”的过程,外资水务巨头、国企、民企抢夺水务项目、抢占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水务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水务市场依然是“群雄角逐”的“春秋战国时代”,收购、兼并、跨区域重组的趋势依然持续,最终全国将形成由若干大型水务企业集团跨区域经营的格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