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晓母合口读轻唇音f的演变过程的猜测
(2015-09-03 16:39:28)
标签:
365粤语晓母合口 |
分类: 语言文字 |
从h(u)到f(u),语音差别挺大的,h(u)是怎样变成f(u)的?是一步到位直接发生h(u)>f(u)的变化,还是经过一次或者几次的中间阶段才发展到f(u)的?
我学过一点日语,从日语中得到启发,认为h(u)>f(u)有一次中间阶段。日语五十音は行的はha、ひhi、ふhu、へhe、ほho,ふ的辅音与其他四个音的辅音不同,其他四个音的辅音是喉擦音h,ふ的辅音是双唇清擦音,国际音标是¸,ふ的元音是µ,µ是u的扁唇。ふ用hu或者fu来表示,¸的音值介于h与f之间。はひふへほ更早期的辅音不是h,而是p,日语经历过一次语音的演变,发生了p>h的变化。ふ在¸µ之前的语音形式是hµ,然后变成¸µ,即p>h>¸。
把粤语的f(u)与日语的¸µ这两个音联想起来,我认为这个¸正是h(u)>f(u)的中间阶段。怎么解释呢?演变的音理是什么? u和µ都是后高元音,u圆唇的,µ扁唇的。h>¸的条件就是后高元音,也就是说,在后高元音的条件下,发生了h>¸的变化。后高元音u、µ的发音特点是把嘴唇收起来,形成一个较小的气流出口,这个出口比a、i、o都要小很多,特别是u最小;h是喉擦音,气流较大,当气流从口腔出来经过嘴唇的时候,因为嘴唇的出口较小,因而在嘴唇的位置容易形成较大的气流阻塞,从而变成双唇清擦音。
因为双唇清擦音¸的发音相对费力一些,估计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变成了更加省力的f。辉fɐi、忽fɐt等字都已经没有u的痕迹了,更早期应该是fuɐi、fuɐt或者fwɐi、fwɐt(w需要上标,表示圆唇),因为粤语的介音u或者圆唇w容易丢失,这是粤语的一个语音特征。比如广州话的军kwɐn、贵kwɐi、关kwan等字,阳江话读军kɐn、贵kɐi、关kan(这就是本人被叫阿贵的来由,阳江话贵、计都读kɐi)。广州话光kwɔng、果kwɔ等有圆唇w的字,在年轻一辈中,很多人都读光kɔng、果kɔ,w消失了。阳江话果ko、光kwɔng,似乎光字还有保留,实际可能是消失之后后来又增生的,因为行hwɔng、江kwɔng也有w。晓母合口一等部分字粤语还保留u,如灰fui、欢fun等,但这个u已经不是介音,而是主元音了。
综上所述,在粤语中,晓母在合口的条件下,即喉擦音h在后高元音u的条件下,变成双唇清擦音¸,发音相对费力的¸,很快就变成发音更加省力的唇齿音f,即h(u)> ¸(u)>f(u)。
有人会问:有没有方言上的证据?
回答:还没有发现,这只是猜测。
又问:你依据的是日语,日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言,这样做类比可信吗?
回答:1)首先,这只是一个猜测,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从音理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况且,不同的语言也可以有同样的变化方式,同样的语言也可以有不一样的变化方式。2)奥德里古根据越南语的声调和其他亲属语言的韵尾有对应关系,这些声调又和汉语的声调相对应,从而提出古汉语有-s尾和-ʔ尾的看法,现在这一看法已为古汉语语音研究者普遍接受。研究方言必须跳出该方言来看该方言,研究古汉语也不能只从汉语的范围而应该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这一点是语言研究者所共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