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津疏属山——文中子王通鼓琴处

(2012-12-07 10:59:01)
标签:

文化

2012年12月2日,骆天荣先生专程来河津,约我和任罗乐主任带他去看疏属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疏属山是座很小很小的小土山,我们在地图上可能根本无法找到它,但它却因为文中子王通曾在此临河抚琴而天下闻名。大凡知道王通的人,都知道有座疏属山,但却很少有人来过疏属山,甚至有人因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疏属山而怀疑是否确有其山。骆先生近两年正在着手开发山西紫金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他请了国内许多研究王通思想和学说的专家和学者参与此事。位于河津、稷山正北方向的紫金山(又称黄颊山),是以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在山上隐居、著书、讲学而闻名,山上至今留有大量关于王通的遗迹,有王通当年为弟子们讲学的飞云洞,有王通曾经亲自躬耕的梯田,有老君庙、三王殿、永兴禅寺、弥勒洞,还有王通之弟东皋子王绩住过的王绩洞。而河津疏属山,就在与黄颊山遥遥相望的汾河岸边,在王通自黄颊山回他的家乡通化村时必得经过的路途之间,且这小小的疏属山不仅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又因汾河滋养而绿树成荫,气候温润,所以当年王通曾在此临河抚琴,著《汾亭操》,又曾与河面摇船而过的渔翁有过对话,此情此景,后人都有记载。我把那天与骆总和任主任专程去拜访疏属山时所拍的照片,以及后来又与文友周友斌一起去补拍的疏属山风貌一并发于博客,再配发任罗乐先生的文章《河津疏属山—文中子王通鼓琴处》以解对王通思想学说有所研究却又对疏属山不大了解的各位前辈、学者与同仁之疑问。                                  徐小兰

http://s7/mw690/4c0891e5gd03a8a76a4d6&690
       我与骆总和任主任在疏属山上龙王庙前合影:任罗乐  徐小兰  骆天荣。庙门口对联:东瞰日出西眺龙门满目秀丽风韵,隋代兴建今朝复新王通琴声犹存。

http://s9/mw690/4c0891e5g7b391b1d7e08&690
                 因解放初期河津曾与稷山合并为一个县,所以当年此碑为稷山县所立。
http://s14/mw690/4c0891e5gd03b133cc85d&690

http://s3/mw690/4c0891e5gd03b16eed7d2&690

                                                       河津疏属山—文中子王通鼓琴处

全国疏属山有两处,一处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处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河津疏属山坐落在河津市汾河南岸柴家乡吴村之南,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古老土山岗。宋阮逸注:“疏属,山名。”疏(shu),分,分开。属(zhu),连,连接。疏属,意为断续相接,指疏属山诸多山岗,看似分开,实则相连。河津吴村北临汾河,疏属山正是从吴村发端,迤逦而南,一直延展到王通故里—今万荣县通化村一带。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载:“疏属山,在县南十里。《山海经》:疏属,山名,枕汾水。”隋王通《中说·事君》载:“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据说,王通当年曾在这一带聚徒讲学,并在疏属山顶鼓琴著述。过去,这里有“汾亭”,为文中子鼓琴处,王通在这里曾经创作著名的琴曲《汾亭操》,借以感悟明志。现疏属山顶仅存龙王宫,坐北朝南,据传创建于南北朝。距龙王宫南三丈许,乡民于2010年新建一小戏台,坐南朝北,此处很可能就是王通当年弹琴的“汾亭”遗址。登上吴村疏属山顶,瞻仰古迹龙王宫和王通当年鼓琴之所,对隋代大儒王文中子忧国忧民的“廊庙之志”,油然而生敬意。

关于王通作《汾亭操》之事,其弟王绩在《答冯子华处士书》中有记载,王通的《中说·礼乐篇》详细记载了文中子作琴曲《汾亭操》之事:子游汾亭,坐古琴,有舟而钓者过,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非太公之都磻溪,则仲尼之宅泗滨也。”子骤而鼓《南风》,钓者曰:“嘻!非今日之事也。道能利生民,功足济天下,其有虞氏之心乎?不如舜自鼓也,声存而操变矣。”子遽舍琴,谓门人曰:“情之变声也如是乎?”起将延之,钓者摇竿鼓枻而逝。门人追之,子曰:“无追也,播鼗武入河,击磬襄入于海,古有之也。”遂志其事,作《汾亭操》焉。遗憾的是《汾亭操》早已散失不存,但文中子当时痛感时势不合而作《汾亭操》这首著名的琴曲之事,却是真实的。

    吴村疏属山顶,有平地近二亩。站立高岗四望汾川,汾流绿野,烟村雾树,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每当雨过天晴,万里无云,灿烂的阳光透过湿润的空气,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美景,文人描写为“日岚光,袭人衣袖”。学者联系大儒王文中子设教鼓琴之举,凝练成河津八景之一“疏属晴岚”。诗人则即景生情,抒诗赞叹。

在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中,对古《河津八景》之一“疏属晴岚”是这样表述的:“疏属欹枕汾流,为文中子鼓琴之所。山势迤逦而南,每雨霁云收,日岚光,袭人衣袖。”金末进士、稷山才子段成己在《河津旧八景诗》中描写“疏属晴岚”:

云拖残雨敛前峰,翠色寒光溢几重。

    应有诗人偏着眼,时施膏沐为渠①容。

(注:①渠—他人。)

后人在《河津旧八景》的基础上,修改充实,形成了《河津新八景》,即《邑中八景》,并且撰写出诸多脍炙人口的《河津八景诗》,对“疏属晴岚”作了高度赞美。

例如:明河津训导孟养气的八景诗《疏属晴岚》:  

    昔闻属岛隐文中,教衍河汾起慕崇。

    青草颓垣存庙貌,翠岚日日上晴峰。

明山东沾化县主簿、河津才子高汝砺的八景诗《疏属晴岚》:

    汾水南连疏属间,文中遗迹至今传。

    江湖廊庙琴中合,紫电青霜席上联。

    历世家风能接踵,一门国器喜齐肩。

    高山仰止情何极,望里清光射翠烟。

清河津贡生薛濂的八景诗《疏属晴岚》: 

    乘兴高攀疏属峰,文中庙貌白云封。

岚光雨后开新霁,指点烟峦积翠重。

人因景而生情,景因人而闻名。古老的河津大地培育出王通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代圣哲,神奇的疏属山又给了王文中子以睿智和灵感,从而成就了王通河汾设教的伟大壮举。而疏属山则借助圣哲的英名和琴声,使其得天独厚的美景“疏属晴岚”得以流传千古。

                                           任罗乐    2012年12月6

http://s12/mw690/4c0891e5g7b39197999bb&690
                                                     远眺疏属山        疏属山西侧
http://s5/mw690/4c0891e5gd03b0399e464&690
                                                               近望疏属山

http://s15/mw690/4c0891e5gd03b2815872e&690
       疏属山上的龙王庙,始建于南北朝,当时汾河河面很宽,河水也很深,所以河上有载货的船和打渔的船不时经过。又因为此地不远即是汾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处,所以汾河水对当地人而言虽说有利,却也时而泛滥,带来灾情,于是,修建龙王庙就也理所当然。而这龙王庙附近的汾亭,就也成了王通临河抚琴的好去处。
http://s10/mw690/4c0891e5gd03b2ab9c7c9&690
                                                      疏属山东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