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精品到尖叫型好产品,家电企业仍需努力

(2014-07-22 09:27:08)
标签:

杂谈

文剑 家电圈

从精品到尖叫型好产品,家电企业仍需努力

正是因为家电企业的产品触网容易,但触动消费者心弦并不容易。尽管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企业打造的“精品”,但是这与消费者心目中的“尖叫型产品”,仍然有差距。

所以这些年来,不少中国家电企业才选择了“绕着走”的策略,主打价格营销和概念营销,而很少打消费者需求牌,简单还有不少企业简单地将“消费需求牌”理解为“超长服务保修牌”,忽视对产品力以及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

产品触网是环节,而触动消费者心弦是系统。

对于家电产品的触网,属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一个环节的事情,操作起来要简单的多。特别是当前的社会化专业分工,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与社会上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将家电产品解决方案与网络技术解决方案融合,即宣告智能化家电的问世。比如说,阿里巴巴、奇虎360,以及百度等等互联网企业,都拥有为硬件匹配的智能软件操作方案。

但是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好产品,绝对不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一个环节就能解决的,必须要与用户接触的市场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甚至第三方的用户需求专业调研部门的合作。近年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家电企业开始推行“用户参与开发”进行家电定制的众包模式。

这被认为是,家电企业走近消费者的发端。但是真正触动消费者心弦,绝不是走近消费者、倾听消费者需求这么简单。需要企业拥有“来源于消费者对产品痛点的吐槽。又要高于消费者的吐槽,提出具体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产品触网容易轰动,触动消费者心弦不易受关注

过去多年来,家电企业多是押宝“产品制造端”和“市场营销端”两端,形成了一端加大低成本的大规模制造优势建立,另一端则通过概念营销和低价营销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第一桶金和第二桶金。

简单来看,让家电触网,变成智能化的家电产品,比较容易为企业宣传造势,制造概念,提供大量丰富吸引舆论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眼球。所以,原本就比较具有概念性特点的智能化家电,在本质上还是家电企业最善长的环节和领域,操作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的事情。

但是,真正研究消费者,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对于家电企业来说,这完全是一门新的事业,更是一项系统性的事业,需要大量体系的重构和标准的建立,以及资源的投入。绝不是简单的投入几个亿、耗时1—2年就可以完成的。

比如说,一家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只要是消费者打电话过来求助,或者报修。企业服务人员上门都会给用户1-2元不等的电话费补偿,作为对用户的一种致歉。同样,有的企业为了真正贴近用户的需求,并让用户参与到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投入,并举办各种论坛和活动与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交互。这些投入短期内不一定会马上产生效果,也不一定就会产生颠覆式的产品,但确实是企业为了用户的真金白银、细节投入。宣传起来缺乏亮点,炒作起来更缺乏话题。

所以,企业走近用户,很多时候就是一件“看不到、摸不到、投入大、时间长”的系统性工程,却不是一个可以马上炒作和宣传的概念化产品。这也造成了很多真正关注用户需求的家电企业,反而比不上那些善于包装和炒作产品概念的企业。

打造尖叫型产品,家电企业准备好了吗?

最近两年来,不少家电企业开始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系列好产品。但是这离所谓的“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尖叫型产品”仍然有差距。

推崇个性化的定制家电,被认为是在互联网时代,家电企业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实施全面经营转型的重要举措。

不过,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贴近消费者,推出一系列“尖叫型”、“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确实是一件“大手笔、持续化”的投入。比如说,美的集团的经营转型持续了一年半时间,应该说才在“精品”道路上找到感觉和突破品。

为此,美的集团在过去两年多时间,经历住了外部巨大的舆论质疑和社会持续的观察考验。同时,也投入了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投入。但是,这只能说,美的集团已经走在正常的道路上,还不能说美的集团的所有产品都触动了消费者的需求。

从企业标准定义的精品,到消费者认可的尖叫型好产品,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突破的方向和重点还没有完全把握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精品意识,推动中国合格制造向中国优质制造的转型,未来的尖叫型产品出现,将不会只是梦想。

======

家电圈(公众号:cheaa007)是目前中国家电行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的自媒体平台,聚集了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家电媒体等专业人士。期待你的吐槽和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