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引入机器人,逐步取代一线产业工人,是整个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共同性发展问题。但动因绝不是因为要淘汰一线员工,而恰恰是持续多年来的“用工荒”。
文剑 撰文
最近,因为海尔的结构性裁员一事,将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裁员”性话题再度推向舆论的漩涡。甚至还出现了“因为机器人的出现和增多,而淘汰一线产线工人”的观点。
实际上,对于众多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加速使用机器人的最直接原因,不是要淘汰一线员工,而恰恰是因为一线产业工人的“用工荒”问题——招不到人,即便是招到人,也存在的频繁流动压力。
家电“用工荒”一直存在
最近十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的“用工荒”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很多家电企业近年来一直面临着频繁的“一线产业工人”流动潮。对于很多珠三角企业来说,一线产业工人每年的费用已经从最初的2万元、3万元一路上涨至5万元左右。
可以设想一下,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等当家企业,每家企业拥有的一线产业员工都高达数万人。以平均每家企业5万人的一线产业工人,每人每年5万的薪金支出为例,这笔开支就高达25亿元。而且,这不是固定的费用,还要有每人每年至少10%的速度在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对于家电企业来说,高达数万人的一线产业工人队伍,所面临的不只是薪金问题,还有面对越来越多人,特别是一线产业工人的年轻化,带来的人员管理等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目前,很多家电企业,不仅需要招聘大量的一线产业员工,还要围绕这些一员产业员工的“吃、住”,甚至行,要提供一系列的配套解决方案和服务。这种投入将会起着90后甚至未来00后年轻人群的崛起,以及他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需求,而发生新的变化和挑战。
制造产业工人转移是趋势
无论是当年的富士康,还是如今的海尔、美的等,正是在这一“用工荒”的背景下,才开始加速实施生产自动化的改造。
虽然生产自动化的改造,确实替代了大量低层次的一线产业工人,也符合未来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不过,对于家电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来说,这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新命题。
也就是说,原来的一线生产属于“人控制机器,机器为人服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后,则将面临着是“机器控制人,人为机器服务”。这个时候,就是需要一批高素质而且工作稳定的一线产业工人。企业既要提高这些产业工人的薪金水平,还要提供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最终,将原本大批从事于家电低端制造的产业工人,向服务等第三产业流转。这显然不只是家电行业所承担的职能,也是整个国家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的。因此,这无疑是一个家电企业管理上的新考验。
同样,对于美的、海尔这两大家电巨头,在最近几年来出现的“主动的结构性裁员”举措,虽然说一方面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确实解决了一大批的一线产业员工,需要淘汰和优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个家电产业步入了低速发展期,过去10年、5年“跑马圈地”之后造成的产能过剩、低端制造结构优化等问题也开始显现,正需要在这个时代的拐点和背景下,找到出口——那就是减员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