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洪仕斌
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创新不仅推动着中国制造产业的未来之路,也促使了家电企业走在转型升级最前沿的领域。但对于中国制造产业,以及家电企业来说,创新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
过去30年来,家电从最初的舶来模式,依靠模仿和借鉴起家,到“中国制造”快速崛起,将大规模成本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到引领“中国创造”,引发了企业商业模式和运营体系的持续升级,从产品制造向品牌运营的转型,这其中都少不了创新的驱动。
创新的方太解法
隐藏在创新背后,正是得益于一大批优秀的行业领军企业,在不同领域进行一系列开拓与布局的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营费用,因此关于中国家电业“核心技术”缺乏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中国的厨电行业,就拥有一家高大上的企业,定位高端厨电市场的方太,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印证了中国高端厨电企业的品牌与智慧引领,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技术创新与前瞻性布局上的独特魅力。
自2012年以来,为解决因中国家庭特有的“油煎火烤”烹饪习惯而造成的大量油烟,方太进一步升级油烟机的“高效静吸”功能,相继推出创新近吸式吸油烟机的“风魔方”和颠覆欧式吸油烟机设计的“云魔方”,最终在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了“烹小鲜如治大国”工匠精神和高品质生活方式,将其在工业设计创新方面的能力与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的饮食文化完成了一体化对接,走出了一条方太特有的创新之路。
从制造到创新的系统工程
应该说,“方太模式”的形成,同样经历过深刻的技术变革。但在其发展壮大的秘诀,并不建立在对过去经验的简单借鉴和模仿,也不是停留在制造环节的创新,而是通过把握用户需求等外部因素变化中,展开了从高端制造、高端市场、高端品牌的标准和体系的建立,完成了从产品、技术到市场、用户、体验和服务一体化打造。
换句话说,对于中国制造产业来说,方太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和创举,不是基于制造环节做创新,而是跳出制造基于整个产业价值链和用户体验生态链条,构建了从制造到创造的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平台:基于产品,从设计、创新到制造、工艺的构建;基于用户,从高端产品标准、高端生活方式到高端服务体系等构建,最终将制造转型升级从一个举措和行动升级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最终让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身差异化竞争力的构建。
比如,在“差异化设计”方面,方太就立足厨电产品的自身特点,探索标准的高度、宽度以及厚度的立体化打造。有了这种“高端标准”的沉淀,方太便有了科技致胜的“钥匙”,从油烟机、灶具、消毒柜到电蒸箱、微波炉、热水器总厨六套的全产品链,方太的创新体系完全构筑在品牌和技术的支点上,并以此为驱动完善创造过程。
过去几十来,无论是方太在中国厨电产业的高端崛起,还是联想在中国电脑市场的拓展,或是海尔在全球冰箱和洗衣机市场的持续领跑,实际上都是基于从制造起步,面向持续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符合产业特点、企业现状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模式和路径。
智能化带来的创新命题
近年来,无论中国家电产业的上述品牌,还是其它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其发展转型的历程表明,要想升级为“中国创造”,首先就是要先做大最强自己的品牌,跳出单一的制造优势构建系统竞争力,从而再通过于核心技术上的斩获,提升市场价值的全面提升。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仅一字之差,但体现的不同意义。
当然,对于方太等未来中国家电企业的“创造”来说,更大的发展命题应该是突破技术局限,真正实现智能化创新。智能化之所以吸人眼球,我认为最大的特色在于将人类智慧结晶深刻融入到机器化生产中,体现的是一种“服务”的魅力。
无论是4K高清电视的问世,还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语音控制技术在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产品上的嵌入,或是智能整体厨房的消费浪潮形成,今后几年家电业的格局一定是注重对“智能体验”的打造,包括对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追求,还包装对互联、互通、互控的便捷生活方式培养。
如果说“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那么方太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则是从“制造”跃向“创造”最重要的行业驱动力,这也决定了中国能否从“家电大国”迈向“家电强国”。当然,家电业的“中国创造”目标可能刚刚上路,但能肯定的是企业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笑到最后。(作者为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
创造”最重要的行业驱动力,这也决定了中国能否从“家电大国”迈向“家电强国”。当然,家电业的“中国创造”目标可能刚刚上路,但能肯定的是企业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笑到最后。(作者为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