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宁言
OLED电视的浪潮,正如去年的智能电视热潮一样,开始成为整个中国彩电产业发展的热点。但是不是趋势,就当前的产品技术性能来看,还很难给出清晰的答案。
当前,对于OLED电视来说,其产业链是否会被韩国垄断从而给全球产业的发展带来裹足不前,将中国彩电企业引入发展的“战略性陷阱”?其仅有六千小时左右的使用寿命如何对抗LED电视平均8-10万小时寿命?以及长时间显示同一内容容易引发灼伤的性能缺陷,决定着这一产品的未来商业前景和普及速度。
疑问一:是否存在战略性陷阱?
当年,PDP之所以与LCD电视的竞争中落败,正是因为日本企业主导的PDP产业链采取了封闭态度,并没有将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开放,最终导致很多企业担心“一旦押宝PDP就会沦为日本企业的代工厂”。
当前,OLED的显示屏基本上由韩国的三星、LG两家企业所掌控。正如创维总裁杨东文所说的,OLED电视较LED电视省去了液晶模组,直接采用玻璃面板就可以主动发光。但这背后却对于完全不掌握OLED上游产业链的中国企业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隐患。
目前,OLED电视的产品成本构成中,OLED玻璃面板基本上占据了90%左右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一旦OLED电视屏幕出现损失,只有“以换代修”,中国企业根本无法修理,必须要直接更换面板,这样就会带来巨大的维修成本压力。
无疑,对于当前正在进行智能化转型的中国彩电企业来说,韩国企业所完全掌握的OLED上游产业链,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几乎不可能将核心技术向中国、日本和台湾企业进行开放。而中国企业一旦全面投身OLED电视投入,未来可能面临的战略风险巨大。
疑问二:使用短寿命怎么办?
技术的归技术,市场的归市场,消费者很多时候的选择没有“规律可循”,但在对待大批量使用的产品上,所有人都不会唯技术论,而是要考虑产品的综合使用性能、寿命等性价比。
目前,OLED电视的平均使用寿命在6000小时左右,过了这一时间后,整个OLED电视在半导体发光体的色彩显示性能开始快速衰退。而LED电视的产品使用寿命目前基本在8万至10万小时。
这意味着,仅有LED电视十分之一不到的使用寿命,OLED电视的售价却是LED电视的8-10倍。显然,即便是中国市场上的土豪型消费者们也不愿意成为“冤大头”。
疑问三:灼伤问题如何破解?
OLED实际上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其早在LCD技术问世时就已经开始研发,最早的是日本企业,当前极力推动的则是韩国企业。日本企业如今的主动退出OLED上游产业链,一方面是自身经营压力巨大,没有足够的钱再烧下去;另一方面则是OLED电视所存在的产品技术缺陷,一直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当OLED电视的显示屏在长期显示单一画面时就会出现“屏幕灼伤”的情况。举一个例子,每个电视台都会在左上角长期显示“台标”,无论是播放电视剧,还是播放新闻节目。而对于OLED电视来说,台标的长期显示就会造成“屏幕灼伤”。这一问题,当前仍未获得有效的技术破解。
当然,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升级,OLED电视所存在的产品寿命短、长时间单一内容显示引发屏幕灼伤等问题会得到有效腾飞。但是,对于所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在全面投入OLED电视市场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思考——韩国企业在OLED电视上游产业链上所掌握的核心优势,会不会对下游的产业链推广普及,特别是中国企业自主市场话语权的建立形成新的“阻碍”,甚至让中国企业为OLED电视推广“抬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