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冰箱门背后:本土化摇摆
(2011-11-08 15:45:34)
标签:
西门子西门子家电本土化洋家电it |
分类: 家电观察 |
冰箱门事件或将成为那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的翅膀,揭开了隐藏在西门子家电在中国市场10多年高端繁荣背后的“高端战略本土化摇摆”困局。
进入中国多年后才获得“持续赢利”的西门子家电,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或将面临“再度不赚钱”之忧。有家电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西门子家电的‘高端战略’在中国‘本土市场环境’下正面临着‘左右摇摆’的尴尬。保守一点,市场份额面临节节败退之虞。激进一点,品牌形象又将面临灰飞烟灭”。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对手,开始以“更加强势、灵活多变”的姿态来抢夺西门子家电赖以为生的“高端市场”时,无论是西门子当前迟迟不愿表态的“问题冰箱门”,还是去年面对冰洗市场实施的降价促销,都折射出其高端战略的本土化困境。
市场调查公司中怡康时代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西门子冰箱的市场零售量份额为8.47%,较2010年的9.88%和2009年的11.16%,呈现两连跌趋势。市场排名则从此前的行业第二被挤至行业第五,前四强分别为海尔、美的、美菱、容声。备受西门子推崇的“高端战略”在冰箱市场上遭遇大幅度冲击,其市场零售额份额仅为海尔的一半,并面临被美的、美菱随时超越的危险。
高端难远行
尽管西门子家电中国区总裁盖尔克则向媒体强调,“市场份额不代表一切!偶尔的降价促销不代表博西家电将背离高端定位。即使降了价,我们的产品仍然比本土品牌贵。”不过,西门子家电终究无法绕开“赢利”这一生存基础。
对于曾经的中国家电市场上的老牌外企,或许没有规模化支撑,仅有品牌化拉动的高端市场,仍可以拥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和“发展空间”。当前,对于“翅膀硬了”的本土企业,外企的“只做高端获得高利润回报的”如意算盘则面临“落空”的结局,不论是彩电领域的三星、夏普,冰箱领域的西门子、松下,还是空调领域的三菱重工、大金,小家电领域的飞利浦、苏泊尔,当前外企都面临着“规模与利润”的双重压力。
从三星、夏普、三菱重工、飞利浦等企业的频频降价,参与市场份额的抢夺来看,对于一直善打“高端牌”的外资企业而言,如果一味地追求“高售价”,而忽视了“规模化”、“创新性”,无疑会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走进发展的“死胡同”。
过去8年间,西门子以一招“零度保鲜技术”在高端市场上混战,直到2010年西门子才推出了“真空零度保鲜技术”。这在当前中国“新技术新功能迅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西门子冰箱的产品技术创新显得如此无力、漫长,这无疑会让西门子“高端战略”更多地停留于“高价”层面。
日前,无意间被一名消费者“踏爆”的西门子“冰箱门”事件,引发了众多用户对于西门子品牌的反思,“当初买冰箱就是冲着西门子的德国牌子,没想到产品质量如果不可靠?西门子的高端除了高价,还有什么?”
业务在转型
在西门子官网中关于研发力量的介绍——《西门子研发在中国》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直到2003年西门子才在南京设立了本地的研发机构,且专注于与德国相关机构合作开发先进的家电驱动系统。与西门子技术研发中心在中国缓慢推进的同时,前西门子已经在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安徽滁州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并于去年在滁州追加投资建立第四大生产基地。
这意味着,多年来,外企一直将中国定位为家电生产基地,为全球市场输出大量的低成本家电产品,通过品牌包装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随着这些年来中国市场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外企则将中国定位为一个新的战略市场,成为企业的挖金地。不过,在这些外企在中国市场收获丰厚的背后,却不愿意轻易将全球研发创新中心迁至中国,更不愿意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投向中国。最终,却以品牌外衣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近一个月以来,对于用户提出的“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是质量问题”的质疑,西门子既不公开认错、也拒不为向公众解释原因。面对当前,西门子近年来在中国冰箱市场上的“糟糕表现”,令不少同行都发出了“西门子是真的老了,还是在中国开始学坏了”的疑惑。
实际上,这是西门子家电在中国的业务转型,从白电向厨电等小家电领域扩张,冰箱等白电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下滑。而近年来中国的厨电市场却一直保持着丰厚的利润,西门子也拥有不错的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此前,西门子家电中国首席销售官王伟庆向媒体透露,就西门子各品类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来看,冰箱为55%,洗衣机为30%,厨房电器为15%。未来5年,厨电比例将上升到20%~25%区间。
固执的高端战略、缓慢的创新能力、高傲的企业态度,在利润比刀薄的“白电市场”竞争中,西门子到底如何坚守“高端战略”?成为当前摆在西门子家电中国区总裁盖尔克面前最大问题。
(禁止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