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理财感悟随笔谈天说地 |
今年,变频空调再度热闹起来。海信纪念变频空调十周年的活动将这种热闹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国家变频标准即将出台的消息则将这一高潮持续演绎。同时,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大环境将这种高潮变成了一种未来趋势。
然而,与之颇为不和谐是,变频空调近十年来发展却是一直不温不火,市场份额也一直居低不上。不仅让海信空调一直面临着无法做大做强的困扰,还让一些曾经的变频空调拥护者们纷纷调整推广策略。
一些舆论指出,今年开始变频空调的发展与普及时机已经成熟,短期内便可以实现全面普及。而海信的意向更加坚决,变频空调的普及指日可待,将全面逼退定速空调。然而,笔者以为不然。不仅短期内变频空调无法快速普及,而且变频空调极有可能成为海信标榜自身的一种标志和口号,短期内无法获得来自同行和市场的认可与追捧。
值得肯定的是,海信为我国的变频空调发展做出了很多奉献和努力。海信在与海尔、春兰等国内企业一起从日本引进变频技术之后,便将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置于变频空调之上,而同时期的那些企业则采取了更加贴近市场环境的竞争策略。因此业内对于海信空调的评价也是泾渭分明,一些人指责海信空调不识时务,一些人称赞海信空调有战略眼光。
抛开海信不论,变频空调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比如消费者认知度不高、产品价格体系居高不下等等。其实,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各个空调企业的推广热情不高。定速空调仍然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变频空调却演变成一种标志,属于行业发展主方向,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价格也不低。但就算有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询问变频空调的有关知识,甚至一些消费者指名要买变频空调。但在目前的这种市场环境下,一方面众多企业的导购员肯定不会对变频空调大加赞赏,反而会指责其价格过高、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多年来消费者形成的“货比三家”习惯,也无法在变频空调购买过程中得到体现,只有海信等少数品牌的少数产品可供选择。
因此,推广变频空调的关键,不是借助政府推动节能化社会建设的东风,也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加速出台变频空调标准。关键是必须要在海信之外,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才能在市场营销上形成更多的变频氛围。
为什么近年来在节能之风渐浓、定速空调升级压力倍增的情况下,众多国内空调企业却仍然不愿意加入到变频空调推广中来。笔者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海信的专业化。
多年来,海信一直以“变频专家”自居。出于推广需要,这种标榜无可厚非。但在多年来的推广过程中,海信显然已成为变频空调的代名词。而海信也在不遗余力地加强自身在变频技术和市场上的品牌宣传和地位巩固。于是,随着海信空调在变频领域上的势头渐长,国内空调市场上的变频氛围却停滞不前,甚至还一度下滑,就连一些原先参与变频推广的企业也悄然转身。
海信越是花大力气推广变频,其它企业则越是在市场营销环节上避变频空调不谈,这一怪圈的背后是企业定位和行业地位不相符合。日前,海信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地方性变频推广联盟,成员除了海信之外,其它四家全部为外资企业。对此,海信副总裁杨云铎也颇为无奈,认为要国内同行都参与到变频推广中来,还需要时间和空间。显然,正是由于海信的专注,才将变频空调的普及推广狭隘化。
显然,只要一旦国内企业公开参与到变频空调的推广中来,就会被误认为步海信后尘,就会被认为是对海信的追随,这显然与目前的空调业环境和市场格局不符合。目前,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巨头的市场地位已经稳定,其在行业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远大于海信。其次,志高、奥克斯等企业强势崛起,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亦领先于海信。就连春兰、格兰仕等企业也不会愿意在变频推广上成为海信的附庸。
因此,这些在市场上拥有很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企业短期内显然是不会冒然加入变频推广联盟。而对于海信而言,其目前在空调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小,其自身很难承载变频空调推广的重任。短期内,其突围的方式则就联络一批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一般的同行,比如长虹、TCL等,逐步积累和沉淀一些推广经验和方法。
而外资企业之所以愿意与海信联手共同推广变频空调,背后则隐藏着许多其它目的。首先,外资企业在品牌和产品价格上,远高于国内企业且他们已经占据了中高端市场,这一市场正是变频空调消费的主力军。其次,外资企业牢牢掌握了变频控制、变频压缩机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如果变频空调得到普及,能推动这些关键部件的规模化量产和销售,最终获益的还是这些外资企业。再者,变频空调推广普及,对于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产生长远推动力。
笔者拙见,对于海信而言,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变频推广普及的大局,都应该学会“舍得”与“放弃”,寻找一条与国内同行共同推广、做大变频的路径。而不能一味地以一已之力,使变频空调的推广陷入窄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