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理论之十五——投射性认同
(2015-10-02 14:07:33)
标签:
客体克莱因婴儿偏执来访者 |
分类: 心理咨询与治疗 |
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理论之十五——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最早是由克莱因提出来的,她认为婴儿为了应对早期客体关系当中让他产生恨的部分而运用的一种防御机制。
为什么婴儿会有这种恨?那是因为他对于母亲和她的乳房产生的一种焦虑。这个时候的婴儿会处于偏执——分裂的状态当中。婴儿会认同这个破坏性的客体,这反过来又使婴儿的偏执和分裂进一步的加强。
克莱因还把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扩充,他认为婴儿还会把自体当中好的那一部分也投射出去。
对于这个概念,西格尔做了详细的阐述。
还有一个人,叫施泰勒,他是西格尔的同事,也是克莱因学派的。他写道:“投射性认同是将自体的一部分投射到另一个客体的结果,然后这个客体似乎被认为拥有了被投射的自体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自己被所投射的客体认同了。”
他认同投射性认同的目标有:
(1)除去自体的这个部分
(2)攻击客体
(3)与客体的一种原始的交流。
同时他认为投射性认同的结果可能有:
(1)自体和客体间缺乏分离
(2)对客体的觉察方式发生改变
(3)因丧失了被投射的部分,自体被损耗了。
下面举一个咨询当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来访者A,二十多岁,公务员。他一直以来内心中处于一种警惕、提心吊胆的状态;特别是置于人群当中的时候,这种警惕感尤其强烈。比如,在公交车上,他会非常的惶恐;之前在学校读书坐在教室里,他的耳朵会发红,并且他的感觉会时刻关注后面的人可能会给予他的攻击;参加工作后在同事之间的人际当中,他总是觉得别人会指责、攻击他。这些特征表明,可能处于一种典型的偏执——分裂的状态。
来访者B,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来访者,在访谈的开始阶段总是担心自己的遭遇和悲苦的经历会影响我(咨询师)的状态,并且会干扰到我的治疗;甚至他一度不敢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访谈中有一次,当来访者坐下后,抬头看了看我,对我说:“你今天的状态不太好。”我感到疑惑,问他:“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说:“这是我的一种感觉。”
我感到很郁闷,因为事实上那天我的状态不错,所以,听了他的话甚至有一种想要争辩和否定的冲动。并且,听了他这样对我的评价,我内心当中还会产生一种不安:我会联想到是不是别人会怀疑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咨询师,在自身状态不好的时候,而不负责任的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反思自己的反移情,作为一个秉承传统的动力学模式的咨询师,我知道我不能因为自身被激惹的不快,而拒绝来访者把自身的不良自体聚集在我的身上;我也不能拒绝来访者对我的投射,因为我必须提供自己的自体最大限度的给来访者进行利用,这是治疗当中必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会借此机会来探讨他对于我的这种感觉。我会问他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我说:“你感觉我今天状态是这个样子——不太好,你有什么感受呢?”他的回答会表达对于我的同情,对于我职业辛苦的理解,还有对于我的宽容、抚慰和爱抚。他说的这些东西恰恰就是他自己所需要的。我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他把自己经常状态不良的感觉转移到我的身上后,给予意识层面的抚慰、认同、培育,所以这样的一种过程其实是一种治疗的过程。
后来他对于我的这种转移——认为我咨询当中状态不好的这种说法慢慢变少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天我的状态事实上真的是不太好,我特地问他:“我今天状态怎么样?”他看了看我,说:“你今天状态还行。”对此我表示微笑和赞许,因为我知道他的自体逐渐的在恢复当中,并不会经常把自身不良的自体投射于我身上。
按照现在的脑神经理论,压抑在脑皮层下的不良情绪,如果对它进行意识化的描述,可能会降低他脑皮层下存储的恐惧感觉。
1987年,科恩贝格对投射性认同给出了一个很清晰的定义,他说:基于以往的临床经验,我将投射性认同定义为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
它包含:
a. 将内在经历中无法忍受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
b.和被投射的部分保持共情。
c.通过防御内在经历中无法容忍的部分,试图控制客体。
d. 无意识中诱导客体与他被投射的部分产生实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