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理论之五——孪生移情

(2015-08-29 09:53:13)
标签:

客体

科胡特

补偿性

心理学

父母

分类: 心理咨询与治疗

关于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理论之五——孪生移情

 

科胡特在他完成了两极理论:对于母亲镜映的需求和对于父母理想化的移情需求后,他又发现了一个补偿性的结构——孪生移情。

这是第三种的自恋移情,是一种孪生的关系。这种孪生移情的关系形式是个体对于第三者的兴趣和才能上面的相似性,同时还要被另一个与自己一样的人所理解的需求和感受,带有一种与他者融合、理解、模仿的指向。科胡特还提出了这三条独立的自体客体发展线索的可能性。这种孪生移情来源于个体跟一个好的自体客体拥有共同的技巧、才能和经历的融合需求,它可能发生在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无法满足之后。

科胡特还说,同性恋可能也是一种孪生关系,其中一个伴侣就是对方的孪生或者他我。

孪生的自体客体体验会刺激个体才能和技巧的发展,使他能够执行任何孪生关系,可以提供帮助,并加以维持目标;所以这种移情关系对于个体的内聚性自体的发展和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示例:一个12岁的男孩,患有弥散性的恐惧症,到处求医都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在拖延了三四年以后,病情不断的加重,后来他家长找到了我。我在评估当中,发现了他的自体发展的缺陷:他的母亲在镜映需求方面没有给予他共情和神入的反应,在父亲的理想化这方面也没有得以发生,两极发展都处于一种瘫痪状态。孩童表现出来的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多动,上小学后发展为恐惧性的症状,读到三年级,学校无奈把他劝退,现在他的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停滞。

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跟他父亲离婚,离开了他,随后患儿的症状就变得越来越多。

经过我跟他家庭的一个共同的咨询,重建了患儿跟父母的关系,父母重新改变了这种抚养模式。父母都认识了之先的错误方式,他们用最大的容忍来重建关系,恢复依恋;患儿不再象征性通过物品来代替满足。慢慢的这个孩子的自体有了一些健康的发展,他的症状慢慢的下去了,多动行为也少了。

大概进行到四十多次以后,这个患儿逐渐的发展出变得对我有兴趣——他在问诊当中经常会问我住在哪里、家里怎么样的、孩子几岁、男孩女孩、工作是干什么的……他说也要像我这样做一个心理的老师;并且,还有好几次在访谈当中跟他爸爸说,也要理成一个像我这样的发型。

来访者这些融合的需求和指向会给他的自体的发展带来一些补偿性的结构,而且,这种移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治疗师会成为一个更少创伤的自体客体的机会,病人会围绕这样一个自体客体组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发展自己未来健康的自体客体。

 

 

心理咨询,请加微信:ZZZZLL19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