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缅怀、思考

(2013-10-06 13:35:48)
标签:

情感

碑文

主人

赫然写

基督徒

分类: 人生五味

http://s4/mw690/001oknkXgy6TNTVSoMPf3&690



追寻、缅怀、思考

——9,28歌斐木寻根之旅记行

 

 

    信仰可以是理性的思考,也可以是个人体验的启示,但愚钝如我者,似乎在这两方面都未有理想的进展;所以,我想藉着这次的温州宣教历史寻根之旅,探寻能否给我带来一些信仰的启迪。抱着这样的目的,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

    上午我们主要参观了两所教堂(花园巷教堂和城西教堂),一所小学——艺文学堂(现墨池小学),一所医院——定理医院(市二医,现更名为市中心医院)。

    城西教堂位于市中心城西街上。这条街很狭小,以卖服装为主,嘈杂的。我以前有几次曾从这里路过,但教堂内到底怎么样却一无所知。这次能有机会一探究竟,真是感恩。坐在教堂里面的长椅子上,吸引我的不是堂皇庄严的建筑和内部设置,而是讲解员姊妹口中的那一批最早到温州宣教的英国传教士——曹雅直、李华庆、蔡文采他们。这一批漂洋过海的基督教拓荒者们,面对这块信仰的沙漠,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温州的村村落落、用自己的一张嘴巴宣扬基督之道、用一颗火热的爱主之心为主做工。这种行为的背后,该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呢?流汗流血的艰辛、举目无亲的孤独,还经常受到老百姓的误解、排挤、讥笑、甚至污蔑,但他们从未为环境所动,只是照着圣经的教导:

     “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

     这是基督的心啊!他们效仿的就是耶稣。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被差派到人间,成普通的血肉之躯,以神的位格做人世的事宜。他一出生就被迫害,及至长大,带领门徒行神迹、做奇事,宣扬上帝之爱,但世俗不许他的作为,最终被自己的门徒所卖,在彼拉多接受不公正的审判,残酷的被钉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毫无怨言的完成了父的救赎计划。由此,地上的教会成立了。我们都成了上帝拣选的子民,才有了聚会、敬拜、交通的恩泽。这一切,都来自耶稣的伟大献身。

    可是,我们有真正认识我们的基督吗?陈从连牧师说:“一个人,对基督认识的高度,决定了他对基督委身的程度,决定了他对基督牺牲的地步。”曹雅直、李华庆、蔡文采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凝结成为一颗宣教的种子,带出了温州最早一批基督徒,建造了最早的两座教堂(李华庆1878年开始初步建造了城西教堂,后由苏慧廉扩展;曹雅直初建了花园巷教堂。)不幸的是,李华庆到温州才三年,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颗 “埋在土里的种子”,用生命见证了上帝的道,给温州的宣教史上留下浓彩的一笔。

    在城西教堂里,从一间小诊房开始行医,1897年,英籍宣教士苏慧廉集资建造了市二医的前身——定理医院;同年,又建造了一所学校——艺文学堂(现墨池小学)。在那个无医无药的时代,医院、医生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需要。据说,白累德施德福院长每天都有十支黑签是为穷人免费看病用的,而且是先为穷人看病。看看现在的医院,拿回扣、收红包成了常态,患者不送好像成了不正常。患病者心想,如果我不送红包,医生会不会在手术室里对我怎么样啊?当然也不是每个医生都这样,好医生现在也是不少,但总体上说,两者之间差距是明显的。在瓦市小学的边上,临施公里有一幢被人遗忘的灰色矮墙的老房子,就是白累德医院院长施德福的故居。施公里(现瓦市巷118弄),这条小巷就是以施德福名字命名的。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坐在巷口的老人,据老人讲,白累德医院在当时的确是救死扶伤,为穷人免费治病的医院,许多爱心事迹到现在他们都还记忆犹新。

    领队的姊妹爱月姐把我们带到市二医正门进去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地方,那里横卧着一个定理医院的碑刻。我震撼了!这是宣教士办的医院,这是铁证。我抄录了碑文的前几句:

    定理医院系我院前身,由英国基督传教士苏慧廉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迄今一百一(  )年矣。医院原址华盖山杨柳巷……

    墨池小学是市里的百年名校。在参观中我们发现,其中很多的设计都还保留着欧洲的建筑风格。

    我们知道身体很重要,同样头脑也很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长远发展更要重视教育的发展。人不接受教育,就是动物,就不能社会化,就不能成为社会一份子。这些宣教士来到温州,建医院、办学校,这些都是我们最需要的,又是当时的我们办不起的事。他们是真正为我们考虑的,是真正为我们做好事的。他们不是来行骗的,不是来作乱的。当然我不否认有些混入中国的传教士打着宗教的幌子干着政治的阴谋勾当,另当比论。我眼前看到的是真真正正的带着基督的爱心来到温州的宣教士。在墨池小学的校门进去旁边的橱窗里,展示着许多照片和介绍,赫然写着“墨池小学由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所办……”这所学校到现在还能做到饮水而不忘其源,我很赞赏。

    1904年,苏慧廉又筹资在现华盖山边上买了二十亩地,建造了艺文中学堂(现在温州二中)。

    午饭在不开空调的南站溢香厅吃的。三十多人局促在一个不大的包间里,闷得够呛。据说是因为我们的消费数额达不到他们开启中央空调的级别,因此我们只能一边冒汗一边吃饭。不是我们基督徒也吹牛,我们不是缺钱,甚至我们有些弟兄姊妹很富。我们只是把简朴生活当做灵修的内容。当时除了我这个还未受洗的弟兄发了几句牢骚,其他弟兄姊妹都很宽容。匆匆吃完,汽车已经来到酒店门口了。虽然时值中秋,外面的太阳还是怪猛的,有一点秋老虎的味道。我们坐车到了景山,这座山是市区人锻炼常去的地方,在夜晚可以俯瞰市区夜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市三医的创始者是一位修女,死了还被葬在景山上。我们沿着一条整洁的水泥浇成台阶的小路,步行约5分钟。林荫中,微风吹来,吹动了我这颗敏感的心。我想,这个墓会是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像温州人造墓那样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气派呢?觉得死了比活着住的地方更要讲究呢?正在这样浮想联翩时,前面的人说——到了。我转头一看,原来坟墓就在小路左侧下面一点地方。我探路行去,只见荒草丛生、满目败象,这个所谓的坟根本就不像坟。我们常见的坟都是周边一圈用水泥或石头围起来,中间是坟坛,坟坛下面放死者棺材(现在是骨灰盒)的坟洞。但眼前这个坟不但坟圈没有,连坟坛也没有。只剩下五个坟框裸露在外面,甚至是只有一个坟框的水泥板还像样的盖着,其余四个都坍塌或被毁坏的不成样子。水泥碎片、石碑碎块洒落遍地。翻开掩盖在荒草下的墓碑,只有两个墓碑模糊中清晰地写着:“类思之墓”,旁边有几行小字—— “法籍仁爱会修女”、“创建浙江省永嘉董若望医院任院长”、“1854年生,1908年来华,1930年去世,享寿七十有七岁”。还有一个墓碑上写着“玛利之墓”。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破败的坟墓!我的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一阵感叹和悲哀。这些天主教修女、护士,带着专业所学,担着上帝的宣教使命,来到异国他乡,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她造福了多少温州的后代?我们扪心自问一下;甚至她的名字,我们才刚刚知道。我们为此感过恩吗?我们中国人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事实上我们做的跟说的差距甚远。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站在坟前,惭愧良久。这五个修女舍不得她一生奉献的土地,把自己的尸骨埋在这个(当时的)荒山中,陪伴她的是干旱、雨露和世人的漠视;不求关注,不求回报。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小女子的心?圣经马太福音16章24节记着:

    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从景山下来,我们直接坐车到永嘉瓯北。从草丛中寻路,我们找到了一座外国人的墓地,这座坟的主人就是原教会医院白累德医院(温州二医前身)护士长窦维新。这位英国小姐,在任护士长其间,真诚和蔼、敬主爱人、口碑载道,以致积劳成疾,死于1942年11月22日,年仅36岁。她救助了我们的很多前辈,作为温州人的后代,我们似乎都已经忘了她。

    这些人真是舍己的、背十字架的楷模!

 

    近几年,我们温州的教会、温州基督徒的状况,表面上相当复兴、相当繁荣,甚至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但事实上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舍己、为人背十字架呢?真正做到有爱心的付出呢?真正做到把宣教当作自己的使命、担起这份责任呢?我觉得,越思考,越显得自己的不够。

    还要审察自己。一个对神的道不甚明白的、信心也未坚固的,这样一天的参观和游历对我的感触是深刻的、内心是震撼的。因为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摆在眼前,因为那么多的事迹留在温州老百姓中间,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基督教、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心和爱心。这一点,我想对你们也是适用的;不管你是已信的基督徒,还是未信的教外人士。 

                                                   

 

                                                         草于2013国庆休假

附:感谢上帝!在写作本文时,刘春成弟兄给我发了一些照片;初稿拿出来后,赵爱月姐给我指正了好几处。在此一并致以感谢。我想,错误肯定还有,祈请有识之士不吝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