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丽江古城

(2007-01-29 10:42:19)

感悟丽江古城

专注的纳西族妇女

去年在云南丽江古城
在嘈杂城区的一个杂乱小店中
看到一位纳西族妇女
正借助屋顶天窗漏下的阳光在专注地看报纸
于是我按下了快门......

 

 

感悟丽江古城

    到云南看丽江古城,是我多年萦怀的一个梦想。但机会总是与我擦肩而过,居然十多年没有成行。然而幸运总在普通的日子降临,与单位的领导去云南考察,终于有机会圆我丽江古城之梦了。
    从大理到丽江,乘坐大巴要四个多小时的路程。为了早些到丽江,也尽量少走夜路,我们居然临时取消了看大理古城的行程,宁愿把遗憾留给大理也要早点圆梦丽江。
    丽江古城被称赞为“世界文化遗产”真的是名副其实。8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茶马古道的经济发展带来手工艺品的繁荣,小桥流水的民居生活犹如仙境,古色古香的木楼如同纳西老人一样古老、朴实……,简单而庄严的纳西古乐演凑出了一份东巴文化的神韵。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在古城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保存着三千多幢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居住着2.5万纳西族人。置身古城,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古街、小桥、流水、人家和浓烈的纳西文化。
  来到古城的入口,一座巨大又红色的山墙下,一条清凉的小河流经并环绕古城,两座巨大而古老的水车带着流水的冲击,慢慢地转动着车轮,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果然不负“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的称号。从古城的大门进去,一条石板路两旁屺立着不少商铺,摆设着富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也许是中午的缘故,古城内并不是很多游人,不时看到几家商铺的老板挨在门口相互地拉着家长。我并没有多大购物的欲望,只是想走走,只是想逃离那种莫名的纷争,莫名的困扰。
走进古城,你会发现民居和街道别致的风格。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河边有错落有致的柳树,房屋门口或窗帘上挂着大红灯笼。道路无规矩,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细看脚下的街面,均是五花石铺就,这些质地坚硬的石料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人踩马踏,石纹毕露,呈现出五颜六色、深浅不匀、凸凹不平的图案,记载着古城的沧桑历史。古城的街道禁止机动车辆和自行车行驶,因此,游人不必担心车辆冲闯,完全可以安然信步。走在古城之中,真有一种远离“现代文明”,回到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的感觉。小河分岔流穿古城,家家流水,小渠流经千家万户,潺潺的水声,日夜流淌,给古城带来了一派永恒的生机和天然的情趣。纳西族的妇女,在门旁流动的泉水边洗衣洗菜,悠然自得的生活着。
四方街是一个小广场,是古城中心。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贸易中转站,商旅云集,各路马帮往来不断,交换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品。如今周围全是繁华的铺面,中心广场却是游客和本地人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是最热闹喧哗的地方。当我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游客和本地的穿着五颜六色、奇装异服的纳西族人、藏族人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圈唱歌跳舞,四周围着一些休息或观看游客和本地人。她们高亢、辽亮的歌唱把我吸引住了,我跑进去跟着简单有力的旋律跳起了纳西民间舞。
    狮子山万古楼是丽江古城的制高点,登楼远眺古城全景,感觉心旷神怡。古城三面环山,一川相连,屋顶连着屋顶,连绵壮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居,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是对当时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漫步在古城街道上,随处可以听到深沉、动听的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它早已融入了纳西人的生活。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晚上到古城纳西古乐会堂去感受古乐演奏现场的气氛,定会让你终身难忘。
古老的、民族的就是独特的,这就是文化遗产。当行走又或是坐蓐在古城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感受到一片古代文化;当走出古城仿佛经历一段时光隧道,却又走进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大街,返回到了现代文明,让我在同一时间感觉到这两种文明的强烈对比。我慌忙端起相机尽情地按下快门,想把这两种文明的冲突用我的胶片记录下来。
    古城的韵味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感悟,古城的宁静只要置身其中就会享受。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困扰的世界。终于决定停下来了,要了一份丽江耙耙,要了一杯香茶,在柳枝旁边坐了下来,听着潺潺的水声,一个人静静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在这里,生活原来也可以那么惬意!丽江古城,一天,两天,也可以是一辈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