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们醒来都早,按照大人想可能最好是读书把文章背一下。不过这只是我的想法,栋栋去沙发那躺下,我说你可以让小度朗诵《岳阳楼记》,他还是听嘉庆叔叔说相声讲成语,到今天已播放到169集。我想想也不是坏事,跟读书一样,读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听只要读就可以,变化依靠积累到一定时间才会发生的。
我小时候肯定不存在一早起来读书的事情,不可能的。我早上背书好象是初一下半学期,当时突然知道要考重点中学,我报了杭一中,这些都是不懂什么的时候做的事。因为时间很紧,早上就起早背书,现在记忆中早上开始有读书背书习惯是从初一才有的。那时还真没那么多东西要学那么多东西可玩的。想想也没啥问题,成绩也不算差,现在我也跟他们面对一样的情况,很多需要学习也很多在玩的,实际上面临的压力差不多的。差别只在我动作比较快,主要是有时间管理的能力,加上反应速度,很多时候会催他们,但我也能理解他们,不会焦虑,没有什么可以困扰的,按我想想他们已经蛮厉害,比我小时候要强多了。
想想现在我们早上眼一睁开,一天就会排满许多事项,一周里就更多了。相信这样感觉不会只有我。有一次在佳音跟老邻居聊起,她女儿跟我儿子他们好象同龄、外孙比栋栋小一岁,报了五个兴趣班,她女儿是老师,她跟她女儿分别送。当时我还觉得她们报得太多,不过一比较跟我的选择理念有点象,就是其中一些课如游泳、画画不用回家复习,属于纯玩一样,这样负担会轻好多。当然大人接送会累一些,所以她和女儿分担。这是种常态,小朋友主要靠这些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不存在回家到楼下跟同学、小朋友玩的机会,即使出去也一样得大人陪着。
这是一个变化后的常态。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是智能产品和网络,可以选的活动或消费时间的内容实在太多。这既是一件好事,同样让人比较担心,如何掌控注意力,已经太多事项还有会消耗大量时间的黑洞。我会拖他们出门也有这个因素。现在我也在引导他看书,尽管已经因为古文课一直背、因为学校读书吧要求读书和写问题,但主动因为兴趣去找书读,比幼儿园还不如,让人担心。
道理他也知道,现在听得多,各种各样的都有,相对他正面接受得还比较多一些。我跟他讲,看书跟手机还是有区别的,一个会不断推送新的东西,当然也是好的,但读书可以一本本地读,再记些笔,认字练字都有了,可以少化不少力气和时间。而且现在除了读书吧必读外,其他可以自己选,读了还可以讲给别人听。他心理素质倒蛮好,说起来很不乎的。
今天有三个兴趣班,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书法,下午一点到两点半机器人课本来今天栋妈说十二点补机器人课,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古文课。之前说五一后妹妹也要学书法,后来还真地来上课,赵老师先教她握笔和划线。妹妹对这些都喜欢,反正她把这些都看作小朋友正常的生活。结束后她跟栋妈商量跟我去,所以后来栋爸担心晚上雷暴天气,我送好栋栋古文课后回到家十分钟要来接,开始开失望,我劝她本来就赚进的,去过银泰城了。两个都作为放松的,觉得对的。前天晚上妹妹去阿母家,估计早上过来的,阿母给妹妹买了漂亮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