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2018-09-04 21:41:16)
标签:

365

分类: 生活


      这些天中午又看了一遍《推手》,已经看过很多次的。今天看到《新周刊》上的带孩子是中国老人的宿命,也是一种现象。好在我无论状况和体会都不一样,或者说,我一直在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成功的,符合我对于生活的希望。
       我也想过很多种情况的,我也在讲,要是知道儿子肯定回来,当时就会在楼下买一套128个平米的房子,当时也是可以的,只要不买车库和多贷款一点,那么到今天就一点负担都没有的;当然也就没有现在这样享受更多房价的涨幅。都各有利弊的,我想到的是,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自己的,没有必要去后悔的,已经很不错了。第一次送儿子去宁波读书在万达看着房价,我说,今后在宁波上班,我应该可以买得起房子的,而杭州就不一定了。还有他拿到宁波诺丁汉的offer,当时还没有建行的消息,我说现在自己决定好了,去诺丁汉、去国外还是工作自己选择,我也能够供得起出去读研究生的费用的。我也想过不在边上的可能。那时真的想到文中讲到的宿命的,但也有心理准备的,我们也讲的,会去儿子去的城市的,退休以后。
       只是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也是不喜欢的。很简单的,这样会将过去的一切全部吹走,这就是我说的,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即使让我不要成本去人家觉得好的地方,我也不太会同意。我不认为人有多大的能力去面对所有的改变,尽管我算是一个非常有适应性的人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为理念可以,作为每天面对新的事物可以,但是真的抛弃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寄人篱下,住在不安定的空间里还是有点让人可怜的,容易怀疑人生,就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这是很实际的现象。
       对于小一辈的付出,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习惯,我当然是中国人,而且也算是传统,关键还很勤劳勤奋喜欢做事情的。也提供了一个可以一直接触新事务的途径,生活本身就需要动力,我觉得带小孩就是很好也很自然的动力。当然,主要也是我没有投入产出这样交易的概念,更多的还是成就感,而且一直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在生活,非但不会认为增加了负担,还觉得是一种幸运。
      要是两个都不符合的话,的确会很抑郁痛苦的。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怎么看待其实比遇到什么更加地影响心态和健康。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带孩子,是中国老人的宿命

原创: 秋裤 新周刊 今天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老人帮忙带娃,似乎成了社会约定俗成的事。图/网易


对于如今中国的不少老人来说,“漂”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r7l7L28KwuXKm6raf05dB8UYlsL7DnjhUZn4IuiayZOpCza2Fk4npkclOEDFoZC0aWbc8syqrx7EK1CMJGG1C9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中国的现代社会,不仅仅是年轻人远离家乡成为“北漂”和“南漂”,老年人也随子女去往外地生活,并形成人数日益庞大的群体——“老漂族”。


但这样的“漂移”并不算潇洒,甚至还是一门苦差事。因为有将近一半的“老漂族”,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年轻人都嫌带娃累,老年人却扛过来了。


8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组织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方案》指出,与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且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本市老年人纳入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也就是说,非广州本地户籍的老人也将能享受低保补贴,而这项红利的背后,正是“老漂族”群体。


寒暑假期,正是这些“老漂族”活动的高峰期。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陪着学习玩耍、帮着洗澡哄睡、时刻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一天天下来,这份“假期工”的压力让不少老人直呼“身心俱疲”。

 

当假期结束,老人领着孩子回到校园,不舍之余,这些爷爷奶奶们恐怕更忍不住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娃终于开学了!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太多中国孩子的童年,是在老人陪伴下度过的。/ 视觉中国

 


01

晚来负重的老人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从农村专程到城里来帮忙带孙刘曼华(化名),在接受红网的采访时就曾坦言,带娃压力很大。

 

 “全天带娃精力要花得更多了。平时在学校有老师帮忙管着,我不用太多费力,就接送和做饭。但到了假期,我还要监督她写作业,可她整天就上网看电视,劝也劝不听,我天天唠叨她,孙女还嫌我烦。”

 

刘曼华很无奈,儿子儿媳太忙了,基本没空管孩子,自己只能“挺身而出”。

 

在当下,像刘曼华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怎么带娃、谁来带娃的难题,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跟着来了。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其实带娃辛苦的不仅是“老漂族”,山区老人也要帮忙照顾留守孩子。图/中新网

 

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的一项针对广州市0~3岁托幼服务的调研发现,有近六成家长表示会送孩子“入托”。但实际上,受访者中0~3岁的宝宝55%靠家里老人带,17%靠全职妈妈带,3%靠全职爸爸带,仅4.68%的人将孩子放在托幼机构。

 

送托幼机构、请保姆帮带,费钱就不说了,更得提着心吊着胆;辞职专门带娃吧,奶粉钱、学费、房贷……想想就要命。能养得起孩子就已经谢天谢地,更别说多花时间来带了。

 

于是,“陪”的这一部分,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爷爷奶奶们身上。

 

一项全国范围内的“隔代抚养”调查结果也同样指出,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隔代抚养”,到了北京,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

 

如今,“隔代帮忙”早已不是以享受天伦之乐为前提,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带娃”成了他们晚年时期一项不可避免的重要使命。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老人带娃的身影。


 

02

“带娃让我心力交瘁”


 

据有关媒体报道,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不久前接收了这样一个病例:65岁的黄阿婆因胸闷、心慌前来就诊。经检查,阿婆的各项指标却均是正常,家人也表示她身体健康,没什么基础疾病,阿婆的病因一时成谜。

 

心血管内科诊断无果后,针对黄阿婆近期时常唉声叹气,打不起精气神的症状,医院精神医学科对阿婆进行了心理测评,才发现阿婆已患有中度抑郁、焦虑。

 

经询问,医生才了解到黄阿婆的“心病”之因竟是带娃。

 

据了解,黄阿婆是武汉人,去年来到广州帮忙带孙子。平日陪娃睡,自己睡得并不安稳,由此累坏了身体。加上总担心孩子的健康、有时因带娃分歧被媳妇埋怨几句,自己思虑过多又无人倾诉,长期下来引发了精神疾病。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带孙子是人生幸事,但现代社会越来越不是如此。

 

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带娃透支体力,甚至造成抑郁,黄阿婆并非特殊个例。

 

早前就有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约三至四成是因带孩子引发的。而让老人家郁闷、让娃父母苦恼的根源,就在于两辈人育儿观念上的代际隔阂。

 

网友@茜茜d妈妈分享了自己和婆婆一起带娃的经历,直呼“比带娃更累的,是与老人一起带娃”。

 

我:妈,您换的这个尿片不是刚洗澡前取下的吗?

家婆:是啊,才湿了一点,还能继续用。

我:……

 

我:小宝不要经常抱,闹就让他闹下

家婆:这么小的孩子,要抱的,你看楼下那些小孩都是抱着的。

(从此,我小宝一睡醒就要人抱)

 

除了“养”的方面,在如何教孩子上,各持己见的两代人也少不了斗智斗勇。

 

据彭城晚报报道,徐州市一名何阿姨就曾因孙女的教育问题和儿媳闹翻,跑向媒体哭诉,表示自己在家中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和“幸福”,有的只是“负担”和“压力”——每天的生活都像战争年代一样,处处都充满了危机。

 

这样一来,撇去本来就难分清的孰对孰错,一心想着来为儿女做好事的老人,能不委屈吗?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的矛盾也在积累。/ 电视剧《双面胶》


 

03

松不了的绑


 

和不少夫妻不敢生小孩、担心养不好一样,老年人带娃压力大的本质,同样也是生育成本过高。

 

人口学学者梁建章曾提出,中国养育小孩的痛苦指数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确实,在高房价、高教育支出、高看护成本面前,如果生娃变成了不可违抗的“国事”,而养娃仍是自行解决的“家事”,那么这项极需体力精力、耗资巨大的工程给父母们带来的痛苦,自然不言而喻。


不过,在生娃养娃这件事上,中国老年人的辛苦也并非来得全然“无辜”。回到小家庭本身来看,不少老人正是家中催生小孩的“怂恿者”,除此之外,催婚、给孩子当管家、插手晚辈夫妻生活……尽管再力不从心,但仍不愿撒手的长辈比比皆是。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沈阳万人相亲会上,那些为子女结婚操碎了心的中国家长。图/视觉中国

 

而在一些传宗接代意识没那么重的国家,如邻国日本,老人基本不会想着去操心养育孩子的事。一名77岁的日本妇女曾向采访她的英媒记者发问,为什么中国老人会同意帮儿女照看小孩,“那自己的人生不是全没快乐吗?中国人没自己想做的事吗?”

 

与其说带娃拖垮了长辈的生活,不如说除了围着子女,很多老人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幸福快乐的晚年。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忍耐:“虽然累,可看到孙子,我是真开心啊!还是忍忍吧,忍忍吧……”

 

相比之下,敢于对后辈“潇洒”放手的老人,简直是一股清流。

 

前段时间,一则“儿子想在杭州买套房,妈妈写了一封信拒绝”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位母亲在信中写道,“妈妈为什么拒绝你,妈妈只是希望你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我和你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还好!少了不少烦恼

 

导演李安早期的电影,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图/《推手》剧照

 

本来是一件鼓励孩子独立、渴盼老年自由的家事,却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呼声。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位母亲那么“酷”,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番话。


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等到房价更高,孩子又不得不买房安家的时候,你还不是得拿出半生的积蓄、再把自己房子卖了给孩子付首付?然后感叹当初如果不装逼该有多好……”

 

毕竟,前半生被孩子绑住,后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绑住,这才是大多数中国人无奈却又认同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