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看到栋栋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就是矛盾,栋栋在就会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感任何事情都需要使用零碎的时间;但是栋栋不在了,也会觉得少了什么的。不过这个周末不在,真的可以好很多,做不少的事情,特别是去把车的近光灯换好算是今天最满意的事情,已经接近两个月右近光灯坏了。本来还想着把POLO去保养一下的,但是不知道栋爸把车弄到哪里去,只好下周让栋栋一起去4S店保养了,九月份又要年检了,下个月马六也要年检。还看了《伦敦陷落》,栋栋在的话,片子都少看,只能利用中午的时间一点点地看,当然也跟着栋栋一起看了动画片,我觉得也是好的,特别是有两个,所有的故事都很有效率地可以使用两遍,现在我和栋栋熟悉了,下次让他再继续陪着妹妹看。都是有得有失的,时间是最公正的,主要还是要利用好。
是的,栋爸栋妈跟很多父母一样的,照片拍得不多,即使有微信也一样,所以他们带出去就不会有大量的照片。这个跟我还是很不一样的。在我记录是举手之劳也是一种习惯。这几年来,真的还给我坚持下来了。不过我也检讨自己,我这个人坚持还是很不错的,即使再平常的事情也可以坚持下来,同样能够从中间寻到乐趣。所以,同样都是爷爷辈带小孩的心境就大不一样了,同样的付出不一样的感受。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个感受的方式,做一样的事情的方式应该都是差不多的,锁需要付出的劳累也是一样的,不过,可以获得的乐趣可能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有的时候在跟别人聊天,可能我的想法真的不一样,或者说思考的方式不一样,别人很重视的事情或者抱怨的,我好像很少甚至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当然我关心的事情人家也不关心的。我自然很理解这些,世界多样化的,每个人不一样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小事情,也因为大家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或者不同的感知方式,才让我们的世界更为丰富些,也更有意思。所谓的笑笑别人也被别人笑笑,林语堂的总结很有道理的,真的不必去探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多的还是要考虑合适,是不是合适自己,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开心,有什么好的操作方式才更加有效;好在我生活、工作中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所以没有感觉到太疲惫,否则,到了我这个年纪的,真的不会有那么好的心情的,甚至比很多小年轻还要简单、轻松一些,真的,有的时候我看到或者我遇到的小年轻都好像很沉重的,好像没有深思熟虑,生活、工作都会失败一样,好像熟知人生很多的道理或者为人之道了。
栋栋也是很自然地生活在多样化的世界里的。跟着我是多了点,但是也经常跟着爸妈去玩,这也是都住在一起的好处,而且即使我带的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与他父母的关系。或者说,可以充分享受到四代同堂的好处的。即使出去玩,我的方式的确跟栋爸栋妈他们不一样,去的地方也不一样的。他们更愿意去住好的宾馆、去游乐场玩,而我其实更像穷玩,或者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去玩的。的确,这些都是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已,不完全是钱的关系,比如我不太习惯在外面住,基本上都是当天来回的,而他们则可以;我对于花费在宾馆的钱觉得不是很值得,宁可住在家里,享受家里的东西多一些;吃方面倒相对还是相似的,都不会去追求高档,像我在外面更多的还是喜欢麦当劳、肯德基,他们喜欢其他的。所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少的差异。这些都可以成为栋栋他们今后生活的参考、比较。对于生活的理解其实也是在比较重慢慢积累起来的,什么合适自己、什么最让人舒适,也有个了解过程的,接触越多,相对选择也更加地平静平和,不会有那种故事中奋不顾身要去去追求的冲动,需要这样的冲动,但是盲目的冲动有的时候也会直接影响到一生的生活质量的。其实这也是我一样比较强调看书思考的理由,不可以无知者无畏的,作为一种精神,一个人的确需要有尝试的冲动,但也要尽可能考虑周全一些,减少成本。真的,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很有限的,所有的选择都是得失的选择,很多的选择都是今后选择的基础,会影响终生的,有的可以弥补、纠正或者往更好的方向,但大部分其实是会很自然地陪伴终生的,没有回旋的可能的。见多识广,知道很多的故事,其实都是值得的,一面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一面也是为了今后的选择做好良好的铺垫。
就像哪个地方好,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我这点觉得自己还算好的,属于适应性比较强的人,道理上讲任何地方都可以比较好的适应。这样在哪里生活都容易满足,不容易去抱怨什么,或者说会去特别羡慕什么。所以我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多接触,多看多走,这样才见多识广,也更容易建立满意的自信,可以做到平和。我的活动能力加上栋爸栋妈的活动能力相信可以给栋栋提供一定的帮助。因为我自己很多的自信可能跟上海有关系,从上海到杭州,为了保护自己建立起来的,属于比较天然的,但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有的时候说我是井底之蛙也可以,只是我看到的井底还算大,加上因为只是一只蛙,也就这点能力或者这点想法,没有想成为远飞的大雁。
人生永远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经花费时间去经历的,就不要去遗憾,这是我一直的想法,我不太接受总是否认自己生存环境或者自己经历的做法、想法,真的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合适自己就是好的,即使别人都觉得不好也没有关系的。这也是我的儿孙包括栋爸、栋栋他们会很轻松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没有对他们很高的想法,栋爸高中的班主任是栋栋奶奶的同学,她也跟栋栋奶奶讲过这样话,说我很特别的;其实我对自己也是一样的,读书成绩不差的,但是从来没有把成绩作为自己的追求过,所以不光是没有给栋爸加压还一直在减压的。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这个做爸的怎么跟其他父母不一样、这样的不负责任,好像不为小孩好。其实不是的,我最关心的还是一个人的做人,人品好、心态好比什么都好,成绩这些没有什么,都是可以达到的,属于自然的过程。不必在这个已经人人都能够感受那么高的压力下,再去强调什么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有没有明确、细致的措施,其实大人做什么才是最重要,才能够影响他们的一辈子,因为最后他们都要独自生活下去的,生活才是根本,以一种了能够良好的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是值得去关心关注的,怎么生活是他们自己会寻找到办法的,而不可能大人去给予的,再说我们自己还在为如何生存生活在寻找着合适自己的方式呢,还不一定就是对的呢!
前天栋栋在家里,下午醒来说要去阿太房间里。栋栋奶奶说,阿太在休息,知道你过去想什么,还是奶奶的iPad给你。他说帮着开开。栋栋奶奶说,我不知道怎么打开,所以不用的。他自己去玩,当然对他都不是问题,开机关机,选择程序,他现在对于腾讯视频、淘宝都很熟悉,都自己操作,还找到了关机的方式,他很自豪的,真的是他找到的。是我首先买苹果的,最早我买的iPod,后来买iPad,但是我可能是家里最不熟悉操作的人,我妈现在用iPad都要比我熟练。那天他在听希腊故事,还津津有味地跟我说,很好听的。我当然很开心,说明我前面做的很多事情做对了,现在喜欢听故事,而且自己会选择,也开始自己编故事;这样前面花了很多陪伴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效,因为他现在已经把音响中的声音当做我们自己的了,可以感受到乐趣。当然,对着书本读还是不可以放弃的,需要一直到自己会看书写字,这样才可能让他与书本建立起牢固的联系,以后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终生读书的人,像我一样,这样会受益终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