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文章和一则广告引起我的兴趣!
一则广告是说一些老人,说一辈子为了他人活着、现在要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在骑自行车、投入运动。这样的说法很多的,旅游的说法最多。
这种吃亏便宜的计算想法,我到现在还没有过,反正考虑的角度和思路跟我的不一样。好像带孩子等等这些好像跟有自己的爱好、兴趣这些不是矛盾的,总是以一种牺牲的心态在生活、工作着,其实我觉得倒真的有点累的。不是自己的生活,那么过去的生活就不是在享受的过程中过来的吗,这样的话就会感觉很辛苦、心会比实际的更累!
《中国人带孩子,不该这么难》写得蛮好的,基本上跟我考虑的方式和做法类似。
养育、教育肯定是一件非常辛苦,需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和关注的事情,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都需要付出。需要考虑的是感受和技巧,这我觉得正确的。所谓的难与不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如何才可以更加轻松一些、感受更好一些。
难与不难,我觉得跟观念和习惯有关系。我觉得,带孩子、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都是人必须经历的,而且本身都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前些天我也在讲,每个人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事情,比如到我这样的年龄,可能更多的关心小孩读书工作还有孙子的事情比较多一些,可以带来话题或者找到关心的事情,如果只是每天都在讨论一个人满世界的旅游,可能人家会表示羡慕,但是毕竟那只是一种例外;就像年轻人到了一定年纪后要结婚生子一样,不可能总是一个人总是在外面,让人觉得轻松无比,毕竟人都是一样的,感受和烦恼虽然各不一样,但是正常的总是多一些。既然是正常的,开心、正面地去面对,做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所以我从来没有牺牲的感觉和考虑,只认为这些是我必须经历,我所需要关心的只是如何很好的去应对和处理好!
剩下的就是技巧。其实带小孩从道理上没什么难或者说高不可攀的技术,毕竟人类已经生存了那么多年了。即使狗猫这些没有专家的指导也同样凭借着本能养育着后代。只有好与不好。我小时候,我爸买来两对鸽子,一老一小的,也都能够孵蛋孵出小鸽子,只是非常可惜的是,总是在羽毛长到很多时候,它们就停止喂养了,然后就没有成活的小鸽子养成功过,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有。
所以,技巧其实更多的还是大人的习惯!这也是习惯重要的体现!养育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习惯,这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用的,也决定了一个人一辈子是否快乐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说共同成长,大人有了孩子后,一起共同成长,并不是要大人放弃自己,而是需要借助自己的习惯,包括自己的爱好,跟孩子一起分享着,这样也就不存在牺牲的概念了。所以,大人自己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需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爱好、健康、活力和快乐!只有自己好才可能让孩子也同样的轻松快乐,相对在带孩子过程中也轻松一些。
比如借助书本。经验都是要学习的,自己的成长需要读书、汲取别人的经验、比较的经历。读书是所有中的捷径。所以我除了自己看,也买书给儿子和人家!以前带儿子也同样通过看书的。这是人比猫狗鸟最优势的地方。不是只按照着书本去做,而是可以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这样就可以凭着尝试去判断,经过一定的思考和习惯就会成为自己的经验的。养育、教育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自己就是一个人吗,可以自己去体会的。
喜不喜欢看书、看教育片或者看电视,这些同样也是一种习惯。婴儿时期当然是看书了解知识,再大起来就是给孩子做榜样。想让小孩受良好的教育,自己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还所谓的为小孩牺牲了很多,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肯定不太在理。言传身教,父母大人的责任,也是乐趣所在!!
的确我还是比较依赖书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栋栋开始觉得书是一个重要的乐趣和获取答案的渠道,学会自己去找书翻书,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如购买便利的工具等。尿不湿,绝对正确!以前儿子时候,那时候真的还没有这样的环境更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不一样了,相对容易承受,但是带来的便利是肯定的。每次我带栋栋出门都会先换一下尿不湿,他还总是说换过了,我总跟他讲,换过了还是要换一下的,看一下有没有小便过,有的话换掉就很舒服的。他也很乖的,会很配合的睡在沙发上。母乳化奶粉和婴儿营养米粉,儿子时候就一直在吃,婴儿时候他是完全靠奶粉和米粉养大的,我当时发了工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奶粉和米粉。为了洗澡,当时买了红外线的取暖器,现在都不用,用空调更加的便利和舒适。是否愿意买这些、用这些,其实跟习惯关系很大,真的与经济水平关系有但不是绝对的,就跟电一样,很多人家买了电器不用、买了洗衣机还是愿意用手洗,尽管说的是手洗对衣服好,其实主要还是电费和水费,其实跟时间精力相比,还有其他的开支比较,这些其实很省了。还有就是觉得是否合算,人生本来就很短的,不少东西其实即使只是用一段时间甚至用一次也是值得的,毕竟在某个阶段很需要的,过了这个阶段即使送你都无所谓。
所以不光是给栋栋,即使我自己买东西相对也比较随意,看着自己的需要的,很多东西可能就一时有想法,但这很珍贵的,可能可以带来便利和快乐,还会影响到后面的选择。这个不买那个不买,一辈子不买,那么,小孩的年龄阶段很快过去,我也会很快变老甚至不在,那么到什么时候享用才是好时光或者合适的时候。即使有些贵重一点的东西,我也敢让栋栋自己去玩,比如相机、比如茶杯茶壶,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摔坏了又怎样呢;何况真的放手了也不会摔坏,小孩因为接触多了,就会学会自己的判断、就知道轻重了。
比如对孩子的期望。想想自己也不是超人,何必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超人呢?即使自己很厉害,也没有必要认为小孩一定要像自己那样。我一直这样认为,一个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自己就不希望承受太多,当然更不会想着让孩子去出人头地。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只为了一时的激动,却可能付出毕生的辛苦和负担。很多东西付出的确是跟回报像吻合的,愿意在哪里花时间可能但不必然在哪里出成果,但太多的人会不切实际地或者很现实地想着获得更多,其实这些都是很难两全的。有的讲起就控诉现在的竞争社会,是的,生存的压力的确很大,但不少也是自己自找的。我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很多事情真的没有必要过于在乎,感觉难养或者把小孩的成长变成自己巨大的压力,实在有点不必要。就像各种考级,当然会有很多的技能或者上名校很好,但最后扪心自问,又怎么了呢?特别是不根据自己和小孩的实际,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肯定很辛苦,就像普通的工薪阶层一定想着小孩出国,我是不太赞同的;对我来讲我也是切身遇到的选择,我当然一直很明白讲清楚的,根据我的能力的确很辛苦,我不太希望,当然也可以支持,就是这样的态度。这样讲,并不是做人不要努力,绝不是这样的意思,做人还是要有目标、要有认真地生活,需要付出各种努力,只是一定要从自己考虑最终的需要到底什么,到底是一时的喝彩、自己能不能够坚持,我在考虑问题时候总是在想,我是否可以轻松或者稍稍努力即可长期坚持,而不愿意做一些短跑冲刺,虽然我运动上短跑非常好而长跑不太好,但在生活上,能够平和的持续而不愿意短跑冲刺还是成功、可行的。这样就不容易有怨言、感到生活的沉重,可以有条件生活在今天。
很多时候,孩子也受大人对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生活感受的影响的,世界是同样的一个世界,但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处于同样的地位条件也一样。老是对自己不满意的,想要让小孩对自己满意当然不可能,而永远的不满足又会像远处的月亮永远达不到。这是很痛苦的事情。有的时候即使达到了,可能会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回头的路,而前面的路又在哪里?
比如信任小孩、给小孩空间!同样是为自己减负的方式,同时也能为小孩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没有那么的脆弱,经验的增长也需要机会,再说大人不可能日日夜夜的陪伴着,即使像我这样已经很厉害的,我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做到时刻关注。这跟平时做人是一样,对人家不信任其实就是增加自己的负担,老是想着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不愿意宽容别人的,最后连自己都不会宽容自己,变得心理上总是承压而出现问题,生活着一点都不轻松。这样的人生不值得,反正不愿意相信别人总是不好的。怀疑小孩的能力肯定无助于他的成长,得不到锻炼就意味着今后他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也不会很有力的飞翔。像自我保护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信任、放手的环境中才可以塑造起来,变得自信、懂得处理应变,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不容易神经质、太敏感。即使能力不是很强,但是至少可以心好人好,这比什么都重要,比心理有问题但能力很强当然更好!
很多时候担心着担心那实在是过虑的,给自己很沉重的心理负担。一定要自己放得开,摔一跤就摔一跤,没关系的,小孩多摔几跤可能连哭都不会哭,爬起来就走,特别是自己玩的时候摔跤了。这样下一次就会小心的,以后就不容易出大事情。就像过红绿灯,不要说栋栋知道,连毛毛大熊都懂得红灯得停下来、不好乱动,车来了一定要靠边,大熊还更加厉害会躲进路边的草地,生怕给汽车碰到。这些其实生活体验中积累起来。在外面看到人家车擦着了、撞头了,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观察解说了,也就增长了见识,看电视可以看懂、遇上事情脑子也有应对的预备,而不用专门、一本正经地去讲安全课程,搞得讲的人很累听得很淡。
比如陪伴。的确陪伴是很辛苦,关键是可能很多时候并按照自己的时间,而是需要跟随着小孩的时钟,特别是刚出生和婴儿期,但是陪伴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所化的精力也是值得的。完全按照小孩大概也就前两年,如果习惯好的话或许后面会轻松一些,毕竟他也会懂得如何去适应大人的。良好的习惯同样是在相处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理想的结果总是与花费的精力、时间和关注成正比的。并不是要完全迎合小孩、宠着,其实在一起的时候肯定可以干着自己的事情的,他也会在其中看到你行事的习惯、学到技能。原来我在杭州一个带着儿子上班下班、家里当然都是我自己做饭买菜,那才十几个月,这同样也是一种陪伴。我总是说,与小孩共同生活也就十八年,不能认为是一种负担,倒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经历。要轻松的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双方都要去适应,现在我也这样对待栋栋,尽管只是每天中的一段时间,但同样要求他适应我的习惯,同时接受着生活工作的训练。
另外的收获是,很多事情,如果仅仅是你一个人或者只是大人可能不会再有兴趣了。比如逛街,真的,如果只是我们自己在,可能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去逛银泰城和商场,宁可在网上转转。但是我带着栋栋又是一种角度和方式去逛街,一周几次都还是有新鲜的事情感兴趣!
所以我一直不太赞同寄宿或者让人家帮助管小孩的,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学习如何生活队人医生是很重要的,这些就是陪伴的价值。
比如洗澡。这每家人的习惯不一样,这与相不相信无关,但我觉得,每天洗澡属于少花时间、但对成长和健康很有好处的生活习惯。除了有上面陪伴的功能,可以在这个过程有很多的沟通和交流,对小孩很舒适、对大人同样轻松,时间上正常也不多,只是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其实与洗脸洗手撤了不多,但方便和干净程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那时说,洗脸洗手倒有点复杂,特别是婴儿时候,还是全部脱掉了、洗个澡快,其实只是清水里面过一下,栋栋从出生到现在也不需要使用洗浴用品。除了水,其他都没有什么花费。
所以我看到婴儿操还有有的人家要去外面洗这些就笑了,其实只要每天可以短短地洗个澡,什么操都在了。擦干穿衣就是活动运动,就是皮肤与空气最好的接触,就是一种锻炼。
的确,从出生到现在,栋栋的澡基本上都是我洗的。其实小时候儿子也一样。这些其实都是一个习惯,一种对于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观念,很难说有没有科学道理或者到底哪个好。但我觉得在家里每天洗澡的优势还是明显的,既避免了为了洗澡出门的规模和时间的浪费,卫生也一样,而且费用上又特别的节省。像遇到大便出这样的情况,直接去水里过一下就好了,根本不会再生气,好像昨天洗的澡又白洗了的感觉!
比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单纯的为了与别人比较,让小孩学着学那会是一种增加自己负担的做法,特别是完全跨越自己的习惯和能力时候,那时肯定特别的辛苦甚至痛苦。但是完全说放任,就让小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好像什么都不学就是一种轻松,我觉得也不对。学习知识和技能本身也是有太多的乐趣和必要的!包括看书、看电视同样很有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理解、学会了语言沟通能力和各种应对的技能,也是很好的事情。学什么都没有关系的,但与生活相关,还有自己可以持续的在小时候特别重要,等到有了良好的习惯以后,那时,他也会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会选择了,自然需要其他更好的老师或者专业人士去培训了。
为什么我这样讲》尽管我说不要压力,的确我没有给栋栋甚至我儿子他们任何的压力,但是学习还是一直在做的,很简单,读书也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作为我的确也容易去看百科或者接近大人的书,但这好像没有关系的,只要能够接受、喜欢就可以。既简单又容易做得到。
孩子带得无比累,的确有物质上还未充分富足的原因
“我家婆婆不给用纸尿裤,节俭得要命”
纸尿裤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既解放了幼儿(增加幼儿睡眠时间、舒适感),也解放了家长(减轻换洗尿布的负担)。但下面这段对话,在中国的家庭中也很常见,妈妈:“纸尿裤方便,洗晒尿布太费事。”长辈:“纸尿裤不透气、又费钱,还是用布尿布好。”
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老人(按照联合国的算法,很多也只是中年人)对传统尿布有近乎偏执的热爱。虽然随着生活生平的提高,我国婴儿的纸尿裤使用率在逐渐提高,但依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按照《金融时报》2014年的报道,即使把统计口径放在我国的城市,国内婴幼儿纸尿裤使用率依然不足50%。
支持传统尿布的理由无外乎两点,透气性好、省钱。透气性的问题,纸尿裤已经做得很好,只要配合使用护臀霜,就不会出现所谓“红屁股”的现象,而且由于纸尿裤会吸收绝大多数液体,利于局部清爽,还能预防尿布疹的出现。但即使把种种优点说清,“省钱”这点倒真让人无可奈何。在某育儿论坛上,一位年轻妈妈抱怨“老人家是不是都很喜欢给宝宝用尿布?我生我家小宝时,我婆婆跟我妈两个人就拿了好多尿布来家里,说用这个最好,我用了两天累死了,尿一次就要换而且还会把宝宝屁股弄的湿哒哒的”,下面有不少感同身受的人回复“我家婆婆也不肯用纸尿裤,节俭得要命”。
使用传统尿布,严重导致育儿效率的低下。其一,洗尿布的工作量巨大,而且有些老人还不愿意用洗衣机,心里想的是“我手搓一搓就行”,结果一搓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其二,在夜里给孩子使用传统尿布更可怕,只要尿湿就要换,一换就会哭醒,然后你就别想睡一个好觉了。用这种方式带孩子,不累可能吗?
更多硬件设备、设施跟不上,也造成效率低下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白天由2-4个老人(甚至还要请保姆)在家带孩子,晚上孩子父母下班后也要加入,一天到晚这么多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可能真是中国独有。而在“老人和年轻人各自精彩”的欧美,除了有高度发达的托儿所系统,一对年轻夫妻带多个孩子也很常见:孩子的妈妈一边背着(用婴儿背带)一个小婴儿,一边拿着吸尘器打扫卫生,家里还有两个三五岁的小孩在客厅里玩耍(用婴儿围栏)。而仅仅是婴儿背带和婴儿围栏这两样最常见的育婴用品,在中国都还远远没有普及。
再来看让中国家长最头疼的吃饭问题,常常可以看见一个大人手抱孩子,另一个大人给孩子喂饭的情况,甚至还要满屋子追着跑,一顿饭吃下来,大人精疲力尽,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就像是一场战役。实际上,最科学的方式,并不是家长追逐孩子,“逼迫”吃饭,而是用有安全带的儿童餐椅把孩子固定住,围上围兜让它自己吃。而在育儿论坛上,可以看见很多家长说“宝宝发育的太快,儿童餐椅用不了多久就不能用了,还是不要浪费”。
除了家庭里现代育婴设备普及率不高,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妈妈吐槽,即使出门前都做足了准备,在外还是无法避免状况频出。比如不少公共场所能配吸烟室,却找不着母婴室。但在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比如日本,厕所里可以在自动贩卖机上买到尿不湿,城市里有各种无障碍通行的设施,公共场所一定会有母婴室。这些都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更多的累,还是认识误区导致的
吃喝:中国家长认为任何买来的辅食、饮料都不安全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对于足月的健康宝宝,满6个月后可以开始添加辅食(6个月之间,要坚持纯母乳喂养)。在孩子可以吃辅食之后,中国家长们的用武之地终于来了,各种折腾各种作,而对从外面买来的成品、半成品辅食非常抗拒,给孩子们吃这些包装食品,如同“虐童”。
但是,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就曾对媒体说“婴儿当然可以食用购买的辅食”,美国儿科医生也建议没有充足时间的家庭“可以直接买婴儿食品,营养成分并没有差异”。
但中国的家长们还是不相信,有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介绍“日本妈妈从来不买外面的辅食,都是自己做”,但据一位长期在日本生活的知乎网友介绍“日本妈妈往往是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老公不到晚上八九点不着家(编者注:日本公司聚餐文化盛行),一个人怎么来得及搞这些?她们在外面给小孩买的成品、半成品食物非常多,比如铝箔袋装的拌饭,只需要拿热水把袋子泡热,倒在米饭上,孩子的中饭就好了,一岁以内的娃更简单,各种现成米粉,包装打开冲水就行。”
再来看“喝”的问题。小孩子都不喜欢吃水果,但中国家长往往一定要让他们把水果吃下去,比如削了一个苹果,吃完可能要耗费两个小时,大人、小孩都折腾得精疲力尽。实际上,对于1岁以上儿童,完全可以喝果汁,但是中国家长又认为果汁会损失营养而且不可信。在美国,儿童是最大的果汁消费人群,而这些果汁都不是家里鲜榨的,而是包装好的成品。美国儿科学会(AAP)甚至因为美国儿童饮用果汁过量,建议每日剂量应控制在110至170克(1至6岁)。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家长不敢买市场上的成品辅食、果汁,是因为对国内的食品安全没有信心。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的,其一,中国家长也不信赖国产尿不湿,所以国外同类产品的代购业务就很火热,但是国际品牌的儿童辅食产品却乏人问津;其二,很多搬到国外居住的中国家长,依然排斥当地的成品辅食,即使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不愿意购买这些产品。说明,很多人确实在骨子里认为“自己做的,才是最安全最营养的”。
睡: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做不到整夜不进食
带孩子累,不仅累在白天,更累在晚上。这种颠倒黑白、披星戴月的辛苦,让很多人心力交瘁。所以,我们常常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孩子的父亲,宁愿晚上在公司办公,也不愿意回家(回家会受到很大的干扰),也有不少父亲单独睡一个房间(怕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中国的孩子,晚上一定要这样折磨人?
威廉·西尔斯是全美最著名的儿科医师,在他的《亲密育儿百科》一书中写道,从3到6个月开始,大部分宝宝都会进入睡眠稳定期,很多都可以“一觉到天亮”(“一觉到天亮”在医学上的定义为:连续睡5个小时)。但也有一些宝宝晚上会醒来,醒来的原因比较多样,比如冷、牙齿痛(发生在长牙期)、分离焦虑等,并不一定是饿了。
而中国妈妈看到孩子哭了的第一反应就是饿了,赶快喂奶,实际上这毫无必要,学界普遍的共识是:6个月以上的孩子,整夜可以不进食。但在一些育婴论坛上,常常可以看见很多已经满一周岁的孩子,晚上还要进食4次。
那么,孩子晚上醒了后大哭,应该怎么办?美国最著名的婴儿睡眠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理查德·法伯认为,首先,孩子要和父母分床睡(可以睡在一个房间),孩子晚上醒了后哭泣,家长第一次过去安慰应该在哭了3分钟之后;如果再哭,5分钟后再去;如果还哭,10分钟后再去。长期践行这个规则,孩子就能安睡一整晚。当然,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性,学界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比如西尔斯坚持认为,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孩子啼哭作出反应,否则可能造成“有害神经的影响,进而对大脑部分发育造成永久损伤”。
医疗:只要小孩有一点不舒服,就往医院跑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身体任何风吹草动都紧张得要死,带着出门散步,回来稍微有点流鼻涕,做长辈的就会指责年轻夫妻:又吹风受凉了吧!
因为太紧张,儿童医院永远是最拥挤的医院,一去就是一大家子,一耽误就是一整天。就以婴幼儿就医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发烧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必要去医院的。根据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北京儿科绝对权威)的说法,首先,只要体温在38.5℃以下(37.5℃以上),都先只需要物理降温,体温大于38.5℃才需要服退热药;第二,发热时间在五天以内一般来说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要过于焦急,超过五天才需要特别注意;第三,体温高低不代表病情轻重。应同时观察是否存在咳嗽、腹泻、拒奶等表现。仅是高热,服用退热药后精神好,进食基本正常,应在家观察;第四,不能轻易给婴儿用抗生素。
家长不能用“凡事求个安心”来解释动不动就带孩子去医院的行为,正是这种无用功做得太多,才导致了“带孩子真累啊”。
育儿理念:宁愿一直错下去,也不愿意查查书上怎么写
之所以在育儿方面,中国家长误区很多,一方面是不愿意学习,一方面是老一辈认定自己的经验就是对的,甚于知识。实际上,关于科学养育的书籍非常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威廉·西尔斯,就出过好几本育儿方面的书籍,基本把家长可能面对到的状况都介绍了,看了这些书,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低效。
就拿要不要给孩子“把尿”来说,很多长辈认为从月子里就应该为宝宝把尿,于是,不少中国宝宝白天基本处于光屁股的状态,定时被“把尿”。但已经有无数的专家指出,不仅不应给小婴儿“把尿”,也不应给大婴儿“把尿”。因为“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感觉尿排在纸尿裤内的不适感,先是尿完后给予家长提示,逐渐就会在尿前给予提示。家长需要耐心等待,2岁左右,婴儿就会有一定表示了,到时因势利导很容易形成排尿习惯,戒掉尿布。这些知识,并没有很高的门槛,只要家长识字就能解决,但就是有很多家长,宁愿一直错下去,也不愿意看看书上怎么写。
坚持科学、高效育儿理念,年轻夫妻要敢于“忤逆”长辈
不能因为长辈奉献多、家庭要和谐,就去坚持许多错误的事
在低福利社会,家庭成员之间互助、风险共担,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高福利社会,尤其是在以个人为单位的福利制度下,政府承担了传统家庭的大部分功能,故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减小,家庭平均规模缩小到夫妻二人,家庭成员互助的必要性也减小。这些国家的老夫妻像保姆一样,帮子女带他们的孩子,是非常少见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中国长辈帮忙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恰恰考虑到这点,和中国“婆媳关系”的复杂,很多年轻夫妻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长辈带孩子的方式存在问题,但总是很难说服长辈,撕破脸面,按照自己认定的那套来。这种时候,就需要技巧,而不是顺着老人的意思来。
这里可以做一个优秀示范,如果长辈给孩子乱吃药,做父母的,可以把药拿过来,说我自己喂吧,然后独自进入房间,把门关上,把药扔掉,对长辈说“喂过了”。
结语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孩子难带”,不仅是因为带得太细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错误方法使用太多的缘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