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2013-02-12 17:08:41)
标签:

365

百联奥特莱斯

青浦

上海

童装

分类: 生活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儿媳第一次传过来宝宝在海口外面的照片。说海口的气温很高,有的时候会到30几度。

    我们今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没什么特别的目标。现在好像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想买好买的,家里实在放不下,奥特莱斯主要也是衣服鞋子,这些也基本上都有。只要去过几次奥特莱斯就实现装满衣柜的效果。但去逛街还是不错的。这次去主要去看了宝宝的衣服,在那里吃了麦当劳。我个人觉得奥特莱斯好像就百联的两家比较成功一些,一个青浦一个下沙,两个各有特点,逛街的环境我喜欢下沙的,青浦主要去比较便利,相同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青浦好走一些。

    坐在店外的长椅上,虽然也有提着鞋盒的大包小包的,不过总体来讲,跟我们一样的人多一些,只是逛街。是的,吸引人或者能够打动人的就是打折,而且是要自己喜欢的品牌。今天不多,但看看还是很有味道的。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拍摄时间:2013年2月12日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第81天:去青浦百联奥特莱斯
青浦奥特莱斯的迎春花也开了!

 

美经济学家:幸福度随收入增长而提升

美经济学家:幸福度随收入增长而提升

 

文/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郝倩

  金钱买得来幸福么?美国三位经济学家发现:幸福度随着收入提升而提升。你的年薪从10万元翻倍到20万元,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也翻倍。这种翻倍效应会一直持续。在同一个国家,富人任何时候都比穷人幸福;跨国相比,人均GDP高的国家要比低的幸福度高。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国家,富有的市民在任何时候都比贫苦的幸福度要高;富有国家(人均GDP高)的国民要比人均GDP低的国家幸福度高。(图片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国家,富有的市民在任何时候都比贫苦的幸福度要高;富有国家(人均GDP高)的国民要比人均GDP低的国家幸福度高。(图片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金钱买不来幸福,可还有一句老话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或许真的好日子不在了,才会意识到没钱或许不幸福。

  美国三位经济学家:Daniel Sacks,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去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幸福度随着薪水的提升而提升。他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假设你的年薪从10万元翻倍到20万元,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是翻倍的。依次类推,这种翻倍效应会一直持续。

  总结来看,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国家,富有的市民在任何时候都比贫苦的幸福度要高;富有国家(人均GDP高)的国民要比人均GDP低的国家幸福度高。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富有度和幸福感会一直相关,而这一关联度在学界看来至今还没发现有上限出现。

  这一美国人的理论一发布,就激起了英国人的共鸣。在英国还没有陷入“二次探底”的深忧时,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也有些游离。各大媒体经常在做一些“幸福小事”的汇总,其中包括雨天的懒觉,爱人的拥吻等等,这些幸福的小事,被看作是所费无几。可是,梦想照入现实。当钱包缩水,喜闻乐见的电视烹饪节目中的豪华饕餮都被“节俭做美食”替代;养老金问题开始威胁到英国人退休后大溪地的度假计划要改为苏格兰时,英国人就算想“视金钱为粪土”,也洒脱不起来了。

  从去年开始,英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工资下跌了,更悲惨的是,工资跌了,物价还高了。事实也是如此。据统计,去年英国私人板块的平均工资仅提升了1.4%,而以零售价格指数为指标的通货膨胀率则是3.1%,这相当于工资非但没上升,反倒是缩水了1.7%。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也没有涨工资,人们越来越穷,国民幸福感也在下跌。

  “我们都知道金钱买不来幸福?

  不对。金钱可能买不来爱,但是买来幸福没问题。”

  “金钱是第六感,没有这一感,我们没法享受到前五个。”

  网上开始充斥类似上述的评论。在经济衰退时期,金钱的重要性开始被提到未有的高度。

  针对“金钱”和“幸福”的关系,绕不开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口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他是美国的“两院院士”(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幸福经济学领域的泰斗式人物。在他看来,金钱的作用或可以用“幸福的农夫和悲惨的百万富翁悖论”来一语概括。

  1974年立论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显示:相对富有要比绝对富有更具意义。例如,一位年薪百万英镑的投资银行家未必比通用汽车公司一位普通工人幸福,因为你刚把新家装修,就发现邻居家比你家还有钱,他们还装了个游泳池。

  之后,伊斯特林在2008年还针对美国人毕生的幸福感曲线做了一份调研报告,发现美国人的幸福在45到50岁这一年龄区间达到顶峰:在这一区间之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这一区间之后则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一曲线,被称为伊斯特林“彩虹形”幸福曲线。

  上述两项研究似乎都在证明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可能低于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例如,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人们的幸福感通常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上升,直到人均收入增长到某一区间。例如,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升至1万美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增长;但是在1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增长,就和幸福感提升没有太大关联。

  无论是三名美国学者的“越有钱,越幸福”理论;还是伊斯特林的“幸福相对论”,都只是幸福标准的一个判断角度。如同学界所一直认同的,“幸福”这个概念太难量化,但是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倒是可以商榷的。

  联合国去年四月份在一份超百页的“幸福报告”中,针对类似“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做出了比较公允的注释:平均而言,富有的人比穷人幸福,但财富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例如,在一个国家而言,缺乏反腐机制,社会支持,也会削弱人们的幸福感。

  同时,失业率会很明显减少幸福度,这主要是因为收入减少了,而不是因为别的。

  更有趣的是,虽然生活高质量和幸福感提升直接相关,但是美国的确是个特例,在过去50年,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平均是在走高的,但是幸福感并没有一路跟进。不仅如此,在美国以及英国,“信任感”还下跌了。在对“你是否相信别人捡到你的钱包会还给你”这个问题作出答复时,美国人和英国人都没什么信心,反倒是在丹麦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信任感还在提升。

  还有一点是一定的: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稳定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而这一点,可不是与金钱直接相关的。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10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