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6种促销消费心理
(2012-09-28 14:24:22)
标签:
促销消费心理节日消费购物购买杂谈 |
分类: 文摘 |
一、到店有礼
不要白不要”
预备大量精美小礼品(雨伞、杯子、毛巾、牙刷等均可),准备好顾客登记表。尽量让每一位进店顾客登记个人信息及联系方式以便日后短信群发产品信息,并在顾客登记后赠送精美小礼品一份。可根据成本核算同时赠送本店购物现金券以增加顾客二次光临的可能。
常用广告语:节日特惠 到店即送 机会难得!
消费心理提示
利用贪利心理吸引客流
根据商家宣传,只要你进去卖场或者专卖店,你就能免费获得商家提供的小礼品,毫无风险,何乐而不为呢?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降低了消费者的心里门槛,吸引了潜在的顾客。然而...
拜拜,个人信息
所谓“到店有礼”通常的模式是顾客到店登记后,可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或礼品。对于商家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掌握了顾客信息,便于今后有针对性地推销产品。
等着你回来
另一方面,商家提供的优惠多半是本店购物的现金券或折扣券等,也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顾客的粘性,提高销售可能。
小不忍则乱大谋
对于此种情况,消费者当理性对待商家提供的优惠措施,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不能为了小利而做无谓的消费或错误的选择。
二、超低折扣
“哇,好便宜啊!”
根据成本核算包装促销特别折扣或特别价格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可适量提高产品原价以突出折扣幅度之大。该促销形式方法多变易操作,容易激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且形成的表面效果大,重点推荐。常见马甲有折上折、高折扣、特价、厂家直供等。
常用广告语:全民疯狂购物节,巅峰盛惠,厂家直销,限时限量,敬请选购!
消费心理提示
价格不折质量折
这是促销季最常用的活动手法,而商家打出“低折扣”的后台操作方式有很多,例如:一、利用顾客不会经常逛家居建材市场,而将常规折扣包装为促销特别折扣来满足消费者的贪利心理;二、提高产品的原价水平,增大折扣幅度,但实际上最大折扣并不等于最低价格;三、特价产品数量有限,利用宣传海报吸引顾客进店,但实际上并不能提供所宣传的某款特价商品;四、将产品成套包装,打整体销售的折扣,但折扣套装中的某些产品是二等品或滞销品;
内外有别
最坏的是,店外宣传最低折扣为五折,但店内实际最低折扣为八折,所谓的五折特价商品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这就涉嫌消费欺诈了。
不打无准备的仗
对于此种情况,消费者要做好计算工作,不能为了折扣而冲动消费,可以在促销季前抽空逛一逛市场,或者找别的途径了解商家的日常折扣和日常全价,便于促销季中计算并比较商品的入手价格。对于打包销售的特价产品更要留心检查,避免购入质量不过关的产品。
三、买就送,满就减,返现
“多买一件就减啦”
设置一定的消费上限,若顾客消费额度满足该上限,便以回报原理提供一定程度的返现或减价。如:买1000送200,满1000减200等。
常用广告语:惊喜回馈,优惠独享,买得越多送得越多!
消费心理提示
原来可以买更多
购物满一定数额的产品,就能获得额外的礼品或返现等,意在暗示顾客,为了获得礼品或返现,就要买满制定数额的产品。但...
吃下去的都要吐出来
一些家居商家会想尽办法对送出的优惠券进行限制,让消费者不断地增加消费金额,才能得到折扣优惠,最后的结果就很容易变成,消费者会为优惠购买很多不在计划之列的商品。
实际优惠还不如日常折扣
某商家打出满1000减200的优惠,李小姐购买了1700元的商品,只能抵扣200元,实际享受到的折扣就是8.8折,但可能平时的日常折扣就是8.5折,返现还不如不返现。
不要冲动消费
对此种情况,消费者应保持冷静的态度,以严格遵照需求购买商品的原则,以最终消费总金额为导向,理性购物。在了解好商家日常折扣的基础上计算并比较商品的入手折扣。
四、抽奖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设置几个级别的奖项和奖品,供顾客抽奖。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抽奖条件,如:全额付款或消费满一定额度等。
常用广告语:双重优惠,即买即抽,惊喜在你手中!
消费心理提示
不是你想抽就抽
且不说商家设置的所谓“大奖”数量和奖品是否如所宣传的一样,但某些抽奖活动设置了一定的参与条件。例如某卖场“抽奖”活动前提是消费者需交付全款才可参加,否则便只能享受一般优惠价格。这样的抽奖条件,商家一般只会在宣传海报的非核心位置以小字标出,当顾客兴冲冲拿着付款凭据去兑奖的时候才可能被告知自己不满足抽奖条件,但已无法再享受其他优惠了。
视力不好别参加
这样的抽奖条件,商家一般只会在宣传海报的非核心位置以小字标出,当顾客兴冲冲拿着付款凭据去兑奖的时候才可能被告知自己不满足抽奖条件,但已无法再享受其他优惠了。
注意“审题”
对于此种情况,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商家的优惠措施条件,切勿被商家特地强调标红的宣传语所“迷惑”,在付款前也应主动询问参与优惠活动的条件,比较各种优惠措施之间的差别,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预存增值
“一块钱变成两块使”
吸引消费者在店面预存一定额度的现金,并反馈以更高额度的本店现金券。让消费者在促销期间可以使用该现金券享受额外优惠。
常用广告语:比存钱划算,比炒股安全,让钱生钱,优惠看得见!
消费心理提示
预存源于信任
使用“预存增值”模式的商家一般比较少,因为这种方式需要消费者事先付出一定的成本之后才能产生优惠效果。愿意参与“预存增值”的消费者也多半是对该商家有一定的关注度或忠诚度。所以这种优惠一般是商家用来留住“犹豫客户”,增强其购买信心的形式。
能否原银奉还?
对于此种情况,消费者务必了解好如果自己不选择购买该店的商品,原本的预存款是否可以全款退回。
增值或跟不上涨价
再者,很多预存款后的增值幅度实际很小,商家只需要稍微提高产品原价水平或者将原本会提供赠送的礼品扣留就可以抵消这一成本,所以消费者切不可为小利而忽略“货比三家”的原则。
六、以旧换新
“反正都要扔了”
对顾客的旧家居用品进行估值,然后计算该用品的折旧价格,该数据则变为现金用于抵消新产品的部分价格。
常用广告语:用最低的成本为自己换个新家!
消费心理提示
反正都是扔 还值几个钱
“以旧换新”是商家刺激顾客进行二次消费的常用方式之一。对消费者来说,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商家提供的估值服务是否公平。但对于原本就计划更换新家居用品的顾客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注意掌握二手价
对于此种情况,建议消费者可以先打听一下自己想要出手的旧家居用品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作为比对商家估值的参考标准。并在商家估值之后比较如果享受直接折扣的新品价格,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