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
王秋珍
想起一个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
一日,柳生问:“练多久我才能成一流剑客?”
“至少10年。”
“我愿下任何苦功,甚至当你的仆人紧紧跟随你,这样需几年?”柳生着急了。
“20年。”
“我不惜任何辛苦,愿意夜以继日地练习……”柳生急得脖子都粗了。
“那你这辈子都成不了一流剑客了”,宫本武藏掷地有声,“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吧。”
是啊,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反观自我,成不了一流的剑客。同样,如果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也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写,便是我们反观自我的良好途径。
写,能丰富教师的灵魂,去掉人身上的匠气。同时,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反思中稳步前行。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写,让自己活得明白,让自己活出精彩。
教科研论文的写作对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要创作与发表教科研论文,我觉得需要练就六大内功。
内功一:骄傲面对,大胆实践。

骄傲不是虚荣,也不是傲慢,它是一种优秀的品德。风傲雪的青松是骄傲的,它忍受了春夏秋的寂寞,练就了不畏严寒的功力;铁树开花是骄傲的,它忍受了几千年不开花的痛苦,绽放出一片辉煌。
骄傲是意志的表现,是一种活着的姿态。谦虚需要资本,骄傲需要胆量。只有那些很有成就的人才会说:“不好意思,今年我才出了5本书。”而我们呢,要提升的只是胆量。不要说,我写不来的。不是写不来,是不敢面对。我们还没到谦虚的时候,必须骄傲面对,大胆实践。
我们要留意自己值得骄傲之处,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容易走近学生。平时,我就比较会积累这方面的故事。电视台曾为我拍过《为我们的青春喝彩》、《我爱我家》等课堂。而案例《课堂上的镜子》、《走过花季》的发表和获奖更给了我骄傲的力量。
内功二: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曾听教研员讲起,某年的东阳市语文论文评比,51篇送评文章中有8篇完全来自网络,连题目都没改。那年的电教论文评比,8篇获一等奖。结果一审核,5篇是抄的,从而取消了资格。更严重的是,居然有人抄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改动的就是题目和作者。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啊,以致于现在,我们的论文评比都要写诚信承诺书了。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乃是做人之本。因此,我们坚决拒绝抄袭行为!我们的做法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陆九渊说:“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就是自己继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经”,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
于丹认为,“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六经应该为我所读,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六经所俘,听之任之。
鲁迅在小说创作上往往采用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讯全集》第6
卷423页)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4卷394页)。其实,这种“拿来主义”在教科研论文的写作上也是适用的。它要求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变成自己的话,开拓出新的境界。说的俗气一点,抄一篇是抄袭者,抄一千篇一万篇就是研究者,集大成者。
我们确定了一个话题,有了崭新的观点,就可以围绕它找六经,也就是全面地收集资料。如果从资料中发掘了多个观点,可以再确定一个新的观点或角度,切不可人云亦云。
也就是说,平时要善于学习积累,将看到的某些前沿的理论,个性化的例子进行收集,将这些或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经过自己的大脑慢慢梳理、充实,直至形成自己的文章。
当然,我们不是纯理论家。作为一线教师,最忌讳依赖资料脱离教学来写文章。现在流行的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其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人人都不会觉得没东西好写。有一次,我上了作文指导课《成长的快乐》,老师和学生的反映都不错,我就趁热打铁,整理了一份长长的课堂实录,结果有幸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采用。当初,我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已。在这件事的推动下,我学会了对个性课堂进行积累,感觉整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