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一种运用一定的线条、色彩等“有意味的形式”表现人的内心的情感的艺术。然而任何一种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要靠后天的熏陶和培养。经常有家长认为画儿画得好的,歌唱得好的孩子都是天赋较高的,先天具有的,其实这种看法不全面。我们得承认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而那些所谓画儿画得好的,歌唱得好的孩子有多方面的因素起着作用,在众多因素中环境的熏陶和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往往运用一些特殊符号,表现自己的情感。凡是人类具有的情感,都能在他们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只不过同成人比,孩子的情感表现更加具体,更加直观,更加大胆,更加容易突破理性的限制。美国康奈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系W·L·布雷顿教授在长期儿童绘画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儿童如果内心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时,那么,他在作画时非常激动。……用这种方式作画有很大的价值,正是这种绘画活动为紧张情绪的排除和大量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途径。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本身既是成就的证据,也是将绘画活动时情感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在学生看来,画线条、涂颜色、捏泥块比最终的形象更重要。在这一年龄段很可能存在着一种直觉的审美意识和自发的自然的表达能力。其感情在于寻找一种物化的表现——通过线条、色彩,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正如同人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层次,儿童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也必须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过程,其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大致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本能倾诉阶段、认知模仿阶段、情感升华阶段。
第一,本能倾诉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作品较随意性并带着游戏的性质,他们对摆放的东西,对用剪刀剪碎各种物品显出兴趣,对画出的线段、连续的曲线也很感兴趣。这里的思维是定向的,情感是单纯的。
第二,认知模仿阶段。这时的模仿不是纯粹的临摹,而是带有表现性质的。他们开始进行个人的判断和理解,情感的表现也从本能的无意识的流露转向稍有意识的控制和选择。此阶段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作品中去。
第三,情感升华阶段。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便渐渐近入了第三阶段——情感升华阶段。这一阶段作品不同程度反映了小作者的个性和思想,可贵的是这种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诉求。他们更注重形式的追求,其实正是自我情感表现欲望的真实反映。
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前后割裂,简单递进的。不管哪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借助形式表达情绪的需要,忽略这一点,就会使美术流于单纯的形式主义和技巧主义。对孩子的美术素质的全面提高并无裨益。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应当是以注重情感体验、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教育。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技巧、形式的片面机械训练,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以及寻找物化表现的冲动,随着情感的发展、深化和升华,学生对形式、技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了。就是在这种情感体验与形式需求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能比较自由熟练地凭借适宜的线条、色彩、造型等等来表现相应的情趣和情绪。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拙朴自然,或天真烂漫,真正做到“为情造形”,“情采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