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给汪曾祺老先生的一封信》
(2013-07-16 08:18:32)
标签:
征文这是多年看完一首诗 |
分类: 细语呢喃(swsb) |
——在网上看到“弘邮杯”征文大赛的帖子后,写了这样的一封信,敬请批评哈!
给汪曾祺老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汪老先生:
您好!
作为一个热爱您作品的读者,我一直想给您写一封信,这是一种渴望,一种心愿。此刻,当我提笔时,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您感觉到了么?我分明看到您正端坐在书桌前对我微微笑着呢!
女儿高考在即,放月假回家时,我感受到了她的紧张。为了缓解她的压力,我从床头拿起刚借来不久的您的文集——《受戒》,此文集收录了您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散文、文论名篇。我对女儿说:“都复习到这份上了,放松放松吧,看看汪先生的美文哦!”女儿接过书,仔细翻着、继而认真阅读起来。
昨天,我去学校看女儿,陪女儿购物时,我们边走边聊您,女儿说:“妈妈,汪老的文章写得真好。我喜欢,现在我每天抽时间读上一、两篇,心里豁朗多了。”
对您的文章感起兴趣的我女儿,不住追问您的情况,以及我对您的了解。于是,我滔滔不绝地向女儿说起了您,说起了我对您的仰慕和崇拜,说起了您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影响……
认真研读您的文章,是在三年前,那时看的书多,诗集、散文集、哲学书都有。文友知悉后,向我举荐了您和您的散文,并将自己收藏的《蒲桥集》借与我。
《蒲桥集》是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当时的您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由于您的住处在北京东蒲桥边,故将书名定为《蒲桥集》。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校读书的学生,可惜当时的我无缘拜读。手中的这本书,是1990年再版,被文友在1993年收藏的。那时,我的女儿还没有出生,女儿长大了,这本书还没有老去。
重又打开文集,一篇篇熟悉的文字跃入眼帘。这些文字都很朴实,正如先生您在自序里所提倡写散文的要求那样,所有文字均写得平淡、自然、纯朴、生活化、家常化。
在这本集子的自序中,您讲了您对写散文的看法,您说——
“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学,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了解了您的写作观,我一篇一篇地,认真地往下读了起来——《国子监》、《果园杂记》、《藻鉴堂》、《桥边散文》……这些文字朴实、真实,均来源于生活,蕴涵着您的真情实感。
有个习惯,不管是买来的或是借来的书,看书之前都先包上书皮的,我喜欢看完后的书,还是崭新崭新的。剥开我给《蒲桥集》包上的书皮,将这本书握在手里摩挲着、观赏着。明天我得还掉它,它是最后一晚在陪伴着我呀,真有点儿恋恋不舍。
先生,知道么?看着您的篇篇文字,仿佛在听爷爷给我讲他过去的故事。先生您乃扬州高邮人氏,我爷爷是扬州邗江县人。所以,您在这篇集子里谈家乡的习俗文化、风情小吃、方言词汇,我觉得尤其亲切。儿时听爷爷、奶奶讲过的扬州人的事儿以及已故多年的爷爷、奶奶的神形仿佛历历在目。
看完文集,感慨颇多。重温故乡亲情是其一。
其二,您使我知道,一个习作者涉猎的知识面要广。笔触的范围大点儿,眼界自然开阔得多。您的文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为多的是生活中的物和旅游时看到的景,和由此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如,写到先生大学时生活的《跑警报》、《泡茶馆》;吃食品文化《故乡的食物》、《口蘑》;景点文化《严子陵钓台》、《杜甫草堂、三苏祠、升祠庵》;通过跨越时空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观点的《林肯的鼻子》、《老舍先生》等等。
其三,使我学到不少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散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力避烦杂、噜苏,生活化、直接性,俏皮、活泼点儿。
其四,先生学养高深,文中提到、用到许多僻字、生字、方言字,先生均能引经据典,一一交代清楚。我读时,被先生的认真、执着感动,均用笔一一圈住,准备集中抄录留存。如:祈禳(音同瓤):迷信的人祈祷消除灾难;傩(音同挪)戏;佯偢(音俏)等等。
其五,使我认识了不少植物、动物的名称。如:水蓼花、棡树、熬鹰、獾子、鳜鱼等等。
读先生的文章,如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忽然想起,多日前在一女诗人的博客里看她写的一首诗,她用诗在北京先生的墓前与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很是感动。于是,我也有了这样的心愿,若能再到北京去,一定也到先生您的墓前拜祭,去轻轻地告诉您,在你行文二十多年之后的日子里,有人捧着您的书在和您对语呢。
相信,有一种东西是可以永存的、不朽的,那就是源于心灵的文字,那就是闪着光辉的思想,那就是绵绵不绝的情感,那就是无尽的感悟和启迪,那就是……
女儿对我说:“妈妈,你的心愿一定会实现的。等我高考结束,我们一起去拜祭他。”这是女儿对我说的话。那么,汪老先生,请您在那里——无论是北京还是高邮——等我们,我们一定会来看您的。
我相信,有了您的庇佑,女儿高考一定能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她祝福吧!
这封信,我寄到您的故乡高邮,请汪曾祺文学纪念馆转给您。我相信,这座著名的邮之乡没有投递不到的信件,您在天堂里一定能够收到我的来信。
此致!
2013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