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放大镜找出路的人
—浅析《青春之歌》中王晓燕形象
《青春之歌》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作品。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感人的笔触写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思想方向及世界观。对于《青春之歌》这部作品,我是没看过,但电影还是看了一段,对于作品的思想性,人物特点还是把握不好,我就浅析一下王晓燕的形象。
我认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是有“近视眼”病的人。身处乱世中,迷茫找不到一条可以走出的路,而王晓燕就是带着“放大镜”找出路的人。她不想林道静那样有了近视镜,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找出路;也不像于永泽那样干脆就不治了,让疾病缠身。而她也正代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治病方法。”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
王晓燕有着一颗向往光明道路的心,它可以帮助林道静逃跑,而又与她争论有关革命问题;还可以反对父母“不找路,只求自保的想法”的想法,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但是,
她的“放大镜”还是不太好使,当戴愉以花言巧语取得她的信任后,便想当然的爱上了他,而最初的想法竟是认为戴愉是一个革命人!她被“放大镜”给骗了,因为放大镜是不治近视病的!而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放大镜看世界的,面对纷乱的世界,他们手忙脚乱的找出路,但是现实却常常击碎他们的“放大镜”,于是他们更茫然了!林道静看清楚了脚下的路,与于永泽决裂,她代表了那少部分有近视镜的人,
而于永泽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毅然决然地带着眼病走路!
王晓燕在风雨交加的世界中是一个弱者,她看不清路,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代表,要么坚决换成近视镜,要么干脆什么也不用。他们自己很难找到光明的道路,还需要有人陵路。她不像林道静那么眼明手急,找到了出路,也不会像于永泽那样随波逐流。因为她还是带着放大镜找出路的人!
这是我上学时写的,现在看看很幼稚,也有很多不通顺的地方,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早晨急着交作业,而我也有事要出去,于是就准备抄一份,但是突然有了灵感,就30分钟不到解决了!可是我的灵感却被越10分钟搞定,于是老师评语:文章视角选择很好,行文也很流畅,但我看到了与之相似的文章。
注:本次作业—良
任课教师—院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