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文学的熏陶!
(2012-10-22 11:04:2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爱现代文学 |
十月十九日我受邀参加了重庆文学院举办的文学培训,参加的成员大多是文学爱好者或作协成员,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内心很是兴奋。当我跨进热闹的会场时,原以为与会者多是成熟、老道的中年人士,没想到整个会场年轻人占了不小比例,而且有不少美眉让我眼前一亮,其中不少人还是从其它地区专程赶来的。坐我旁边的小伙进入会场时提了两个大大的旅行包,我好奇地问:参加培训带这么多东西干嘛?他告诉我说:他刚从贵州赶来,还没来得及写宾馆。并热情地说:我虽是贵州人,却加入的重庆作协,因为重庆文学氛围浓,作协搞得好。听他如此夸赞重庆,我心里很受用。
上午的讲授人是重庆作协主席陈川先生,演讲的题目是《蓄势待发的重庆文学》。陈主席首先总结了重庆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接着从几个方面向大家提出要求,谆谆告诫我们说:文学创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孤独,必须让自己的思想沉淀下来,克服浮躁意识。然后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观察生活、培养独特视角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指导,最后重申了文学院和重庆作协对作家们的具体扶持政策。在11点半左右,陈主席结束了演讲,由大家自由提问,进行现场指导。
中餐是在附近酒楼吃的工作餐,席间大家互相敬酒,气氛轻松、融洽,与我同桌的有中国铁建集团的张部长,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此次培训就是他邀请我参加的,我向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感谢,并且希望自己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张部长热情允诺,并积极鼓励我说: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接触更多的人,你的生活会完全不同。的确如此,和他们在一起能感受到一种很浓的文化氛围,获得很多的信息,这些是在书本中得不到的。尤其可贵的是,这次培训接触了一些青年作家,他们有的竟是90后,通过和他们交流,我大大改观了自己的某些偏见。以前我总觉得当代的年轻人浮躁、虚荣,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但在座的几位却举止文雅,谈吐不俗,而且充满了对文学的执爱,他们并非专职作家,各自做着普通的工作,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有写诗的,也有写散文、写小说的,和他们在一起能真正体会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下午培训的讲授人是:乔叶,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作协副主席。她演讲的题目是《小说创作浅谈》。她首先就告诫我们一定要多读本土作家的作品。因为本土作家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方水土,具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民俗文化,彼此血脉相连、心性更近,其间的共鸣和相通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她的这一观点对我启迪很大,以前,我很少阅读本土作家的作品,把很多精力都用在阅读文学名著方面,即使散文、诗歌也非名篇精品不读。其实,由于自己修行不深,很多优秀作品都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听了乔叶的讲解,觉得与其好高骛远、浅尝辄止,不如脚踏实地从本土文学开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学。接着乔叶具体讲解了一些文学作品,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写作技巧。大略在5点钟左右乔叶结束了演讲,接着是文学院院长邓毅的总结发言。
此次培训的另一大收获是获赠了部分本土作家的作品: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王明凯所著的诗集《蚁行的温度》,重庆文学院院长邓毅所著的文艺评论选《点击与喝彩》,重庆文学院第二界学员作品集萃《我们在这里集结起飞》(上下)。当我在午间休息翻看这些作品时,一些熟悉的字眼呈现在我的眼前:朝天门、大码头、茶马古道、康巴艺人、九寨沟、重庆妹子、万州之味、川江号子、巴渝风情······这些代表着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字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打动人心。重庆,这片养育我的热土,我所有的热情和灵性都源自于你,我对文学的追逐也将从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