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高考!

(2012-06-04 11:16:02)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想

再过一天就要高考了,考生和家长都卯足了劲严阵以待,如今的高考已经从考生“一个人的战争”逐渐升级为全社会“总动员”。前几天媒体报道高考保姆费高达6000/月,居然供不应求。据一位参加2011年高考的考生统计,为了迎接高考他的家庭为此付出了4万元左右的高额费用,具体支出为:复习资料100本书至少1000元;一对一补课费3个月2万多;营养食补每月近3000元,一学期将近15000元;就近租房每月700+来往路费,一学期约4000元。

恕我直言:如此孤注一掷地把宝押在一场考试上,哪里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纯粹是企图通过金钱的堆积为考生谋求所谓的“锦绣前程”,以实现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如此的功利,如此的盲目究竟是“爱”孩子呢或是“误”孩子?!!!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直言,“高成本不会带来高回报,更多的是高压力”。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渴求,只有对知识拥有好奇,充满兴趣才能于枯燥的书本中发掘乐趣,潜心修炼,真正把学习当做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去吃苦奋斗。而金钱堆积的考生,一门心思只有成绩和分数,他们整天埋在学习资料里,奔波于各类辅导班,读书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拼支出或许可以炮制高分数的书呆子,但绝不会造就体魄康健、朝气蓬勃的好学生。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和大把金钱投在孩子的补习上,还不如让他们关注环境,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与其购买昂贵营养品,不如监督他们保证睡眠,合理饮食,坚持锻炼;与其单独在外面租房陪读,不如留给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让他们回归融洽的集体生活。

前两天看了博友Richard的文章《火了“美术班”,伤了“下一代”》感触颇深,文章介绍:“学校最近成立了美术班,目的是想通过近一年的训练,为学校明年的高考成绩添砖加瓦。美术班由五十名学生组成,均来自于高二各个班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绝大部分同学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和学校创设美术班的动机是不谋而合的。美术专业招生对高考的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只要达到3C即可,免试两门选修学科,高考本科线要比文理科的学生低很多。估计完全是凭着兴趣来学习美术的同学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这充分暴露了我们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博主的分析无疑是非常客观的,现在重庆也有很多学校开设美术班,其招收对象多是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对学员的选择方面他们不会考虑该生的兴趣、潜力和基础,而纯粹是为了获取高考的优惠政策,这实在是急功近利的误人子弟。众所周知培养专长一定要和兴趣相结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无论是音乐、美术、书法、棋类、运动······都必须根据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如果为了应付高考而舍本求末,只能是因小失大,丢了西瓜捡芝麻。

“文化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教育文化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魂丢了,我们要为教育还魂”。这是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的话。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过度偏重工具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往都是“分数的囚徒”。这样一来,教育根本不能真正实现向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转型,教育也缺乏应有的人性关怀与人文精神;而学生在长期粗暴简单的奴化教育下,就越发被驯服得更加顺从。诚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