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2011-09-26 11:03: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人生感悟 |
刘航(化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一年两次辞掉国企高薪工作,卖房创业开快餐店又只开了2个星期就亏本关门,用他自己的话说“毕业4年我又回到了原点,曾经有的房子现在也没有了,还没有工作,我所学的专业在重庆能找的最好的两个单位我都呆了,下一步很迷茫”。纵观他的经历,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很酷、很豪爽,但我在认真分析了他的就业经历后,却对他颇不认同,觉得他太过草率、浮躁、甚至愚蠢,如果他不好好反省,从头做起,那么迎接他的只能是失败、再失败。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遵循必然的规律。
首先申明:我否定他绝非因为他连续两次辞掉国企高薪工作,也不是因为卖房创业开快餐店又只开了2个星期就亏本关门,而是因为他在采取这一系列行动时具有的心态和扭曲的思维方式。以下是我的详细分析。
刘航学的专业所培养的都是技术型人才,2007年毕业时他选择了重庆一家国企,还在试用期,每个月到手工资就在5000元左右。进单位不久,刘航干得风生水起,恰又遇上单位用人之际,他这个搞技术的就被抽调去搞项目。一年多后,刘航跟朋友借了些钱,买下了一个精装单间配套,算是有了窝。
在这单位一呆就有了三年多,刘航的年薪也涨到了10万。不久,刘航抽调回到原来的岗位,“这个纯技术型的工作让我有点压抑,每天就是对着电脑和机器,没有交际圈子。我甚至开始恐慌,觉得自己即便做成顶尖,还是要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的那个未来,始终不是我想要的未来。”刘航给领导表达了自己离职的意愿,“领导很耿直,对我很好,他没有直接放我走,而是说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找到了好工作会帮着参考一下,如果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就放我走。”
从这一过程分析,刘航至少有两点犯了糊涂。
一: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追求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人人都要认识自我,搞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如果自己不想搞技术,那么真正兴趣又在哪里呢?是管理、营销、或是项目?自己学的是技术,应该说优势也在这里,如果要改行,有这方面潜能吗?自己劣势在哪里,能够进行有效弥补吗?
二: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然后勇敢面对,而不是一走了之。从刘航的叙述来看,他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开明、大度的好领导,他完全可以坦率说出自己的想法,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刘航的做法不仅辜负了领导一片苦心,而且犯了职场大忌。
刘航用了2个星期去了一趟丽江,静静地想了一下,又回到单位上班。
上班的第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个比他所在单位牌子还要硬的国企招聘。这家单位以前一般都要研究生,这一次似乎有松动,刘航投了一份简历过去,第二天他被通知面试。
面试很顺利,offer也很快拿到了。刘航找到了自己的领导,领导对他祝贺一番,放他走了。
他的这一行为令我想到了吕布。吕布的武功很高,但品德低劣,为了自己的利益,朝三暮四,毫无诚信、忠诚可言。虽然用吕布比喻刘航有点夸张,但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最大的竞争优势不是才华、学历、聪明,而是精神人格,刘航在这一点上应该深刻反省。
再来看看刘航的第二次辞职。
新单位也是大型国企,而且牌子很硬,很多研究生都挤不进来。刘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一年他才24岁。
两个月后,问题又来了。
“这个单位是在全国各地做工程,进去以后很可能会被外派到其他地方,虽然我在应聘时就知道,但是当领导给我订好去苏州的机票时,我又犹豫了。”
“我当时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如果我去了,短的耗上几个月,长的一年半载都回不来。我这个在北方漂了4年的人不想再漂了。”刘航说,当时那种不想“漂”的感觉特别强烈。
这一次,他又决定辞职了,时间是今年7月份。
刘航的创业就更有点儿戏了。
再次辞职后,刘航想自己干,这时跟他一起进第一个国企的哥们杨林也辞职了,两人联手。
刘航把房子卖了,还了贷款,手头算是有了创业资本。
在二浪格力空调旁边的一个快餐厅考察了半个月后,兄弟俩觉得这个不错,于是以7万多的价格把这个店转了过来。
“我们俩没什么经验,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得起来去买菜,晚上11点多还有用餐高峰,我们两个累个半死。再加上物价四处涨,我们却不敢涨价,因为那里消费的人工资涨幅不大。”刘航说,大学里学了点基础经济学,一涨价生意肯定就没了。就这样,快餐厅营业了2个星期,刘航和杨林果断让它歇了业。
“我们俩算了一下,辞职前我们年收入保底8万,而现在这样拼死拼活,一年下来也就是每人8万—10万的收入。”于是,7万多转的店两个人以2万多的价格又给转了出去,算下来一人亏了3万左右。
首先,自己对餐饮业一窍不通,且又没有创业经验,就冒冒然卖掉房子创业,实在有点鲁莽。更重要的是浅尝辄止,歇业不是因为生意做不下去,而是拼死拼活一年挣8万—10万不值。刘航的三次就业经历实在不值得在网络、媒体大肆炫耀,而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审视自己,然后从零开始、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