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十五):贾惜春,惜春常怕花开早!
(2009-11-09 11:12:09)
标签:
红楼梦惜春孤介冷漠身世温暖清白青灯古佛杂谈 |
分类: 我爱古典文学 |
《红楼梦》“千红”、“万艳”的女儿群像中,惜春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耿介孤僻的秉性反射了豪门深宅的人情冷暖;她精湛自如的画工聚齐了贾府四春琴、棋、书、画的才干;她万缘俱寂的结局则为众裙钗的悲剧命运平添了几分空灵玄虚的色彩。宋代文豪辛弃疾有词曰:“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惜春”二字本身即带有比喻色彩,作者借助这一形象对花开的领悟,进一步烘托出小说荣枯盛衰的题旨。
惜春是大观园中真正“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冷美人。不同于迎春、探春,惜春与元春一样是正出的千 金小姐。她是贾珍的“胞妹”,是“正经的珍大爷的亲妹子”,这对兄妹的名字恰好是一“珍”一“惜”。然而正因为她的父亲贾敬不“珍惜”这一双儿女,而醉心于修行炼丹以自保,才使贾珍挥霍无度,也使惜春冷酷无情。
惜春的人缘。为了自保,她撵走了并没有过错的丫鬟入画;为了清白,她与哥哥嫂子划清界限。在姐妹之间,也素日不大甚合。探春曾经评介惜春:“这是她的僻性,耿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在大观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和交际饮宴中,惜春和迎春二人几乎从来都是应景的点缀。《红楼梦》里描写过很多次大家在一起聚会的场景,有贾母在场的,王夫人在场的,也有他们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可是只要看看《红楼梦》,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场合惜春是必到的,因为她必须按照礼仪规矩办嘛,但是,在任何一个场合,她没有说过话,也就是说,她都没有自己的声音。在大观园的人情圈里,惜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
小说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尤为值得关注。这一回中,作者借抄检大观园的闹剧,集中刻画了惜春与入画主仆关系的矛盾冲突和惜春与尤氏姑嫂关系的剑拔弩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贾府四小姐的孤介癖性,同时草蛇灰线,为其遗世独行的出家结局埋下了伏笔。
小说里描写道,风姐一行搜查到惜春房中时,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便要问罪。入画黄了脸,忙跪下哭诉真情,辩解说是珍大爷赏她哥哥的,只是代为收着。此时,惜春并没有像探春那样庇护自己的丫头,或是替入画抱不平,而是怂恿凤姐不要轻饶本无大错的入画,她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又说:“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反倒是一向心狠嘴硬的凤姐为入画求了句情,称素日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这一硬一软的对比设计得极为巧妙,更显出惜春面冷心冷。惜春之所以会有这等令人不解的举动,一方面如书中所说因年少尚未识事,被突然袭来的夜查唬得不轻,把事情想得过于严重,急于摆脱干系;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出于对宁府这块肮脏之地的愤弃,平日里躲是非还躲不及,当下又有个从宁府带来的丫鬟惹事现眼,更觉丢了自己的颜面。
应该说,正是惜春的身世和遭遇直接导致了她“孤介”的僻性和悲剧的命运,让芳龄娇小的她却早早地就把生活的美好、爱的力量以及美的魅力统统拒之门外,而狠心让自己做一个“自了汉”,任凭美丽的青春生命在青灯古佛旁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