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从沉稳、睿智走向浮躁、轻狂!
(2009-07-27 12:14:10)
标签:
非常网络易中天访问发飙浮躁蛮横尊重修养杂谈 |
分类: 我眼中的花花世界 |
最近,易中天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他在北京电视台《非常网络》的发飙,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挺他者,认为他实话实说。贬他者,认为他浮躁、轻狂,缺乏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出于好奇,我特地在网上收看了这次访谈,真的很意外、很惊讶,虽然一个人成名前后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像易中天这样由成名前一个沉稳、世故、睿智的学者一下蜕变为一个偏执、猜忌、轻狂的“愤青”,着实感到惊异,内心不得不感叹社会对名人影响和改变的深远。
以前我是非常欣赏易中天的,他在《百家讲坛》的绝大多数讲座我都收看过,他所著的多本书籍我也认真的阅读了,因此我在博客中也再三以他为题材,表达我对他的尊重、敬佩和欣赏。然而,当我收看了这期的《非常网络》之后,确实很失望,有一种不得不说点什么的冲动,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客观地表达我的思想和观点,我反复观看了这期访谈,然后以笨拙的文字记录下我对他此次发飙的真实感受。
访谈的前半部分易中天还是很配合很友善的,对主持人的提问也能给予诚挚的解答,访谈的氛围比较融洽。但有一个细节我特别留意到了,就是主持人林白在询问了易中天做知青时期的经历后,改问做中学教师时的感受,易中天立刻以一种非常果断的语气制止说:这个话题不好玩,说知青,知青的话题好玩。于是姜华就顺着询问道:当知青时做些什么农活呢?易中天立刻笑逐颜开,大加赞赏的说:对对,就说这个话题,然后津津有味地侃起来······
我不竟摇头叹息,作为访谈节目的嘉宾,学识渊博的教授,怎么可以如此任性、随便呢?像个没长大的“老小孩”,只凭自己的好恶,完全不顾及身份和场合。
真正发飙的开始是林白问易中天有没有想到《品三国》图书会如此火爆。易中天忽然变得像刺猬似的,大为光火,话语变得刻薄且蛮横:不要以为什么事儿都是策划的,媒体很弱智,总喜欢问动机,我最反对问动机······嘲讽应该开个主持人培训班,质问主持人为什么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等等······姜华赶紧圆场,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询问易中天与余秋雨的网络战是否为了保持名人的热度?易中天干脆说“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言谈之间洋洋自得,毫无愧疚。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特别难受,我不敢相信作为一位凭借讲解国学起 家的名教授,怎么可以如此轻狂、蛮横、浮躁,把国学最核心的人文精神都抛弃了!!!
或许主持人的这些提问是不够高明,缺乏深度,但访谈名人的节目其内容自然要围绕名人成名的历史,和成名后的“现实”,他不是主持人个人的提问,而是代表广大观众在提问,且语言婉转,谈吐得体。因此,我不觉得两位主持人有何不妥,易中天何必大为光火,恶语相向呢?
当易中天不屑一顾地呵斥主持人“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两位主持人被噎得无言以对,但林华还是以很专业的职业涵养克制了自己的不满,以非常平和冷静的态度进行了辩解:这是工作需要,即使很“愚蠢”我仍然要问。易中天立刻讥讽到:完不成领导的任务吧,你们的领导很弱智······此间姜华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请易中天自己评论成名前后,在待人接物方面自己有何变化?
对这样一个含蓄、婉转,意味深长的提问,易中天是大口一张,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从来不评自己,专评别人。他没有想到,就在节目开始之初,他还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把人生阅历变成财富,需要体验和反思。“反思”不正包含了对自己言行的反省和品评吗?这样快就否定自己的“高见”,“煽”自己的嘴巴?!!!
看了这次访谈,我对易中天的变化真的非常吃惊,或许他久处风口浪尖之上,承受了太多的攻击、诋毁、责难和妒忌,因此才会变得如此的多疑和猜忌,总觉得别人在给他“下套”,要让他难堪。
然而,他又受到了太多的追捧,赢得了太多的掌声,因此又变得自我膨胀,自以为是。他不满人们称他为“学术超男”,因为这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荣耀,但他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他明白自己没有与大师相匹配的学术专著和精深理论,不具备大师的资格,不可能恒久“光耀”,因此面对“学术超男”的称谓他羞愤交加、怨气冲天,于是用格外的刻薄和傲慢去伤害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表现自己的“高雅”。
然而,尊重别人、善待别人,是做人最起码的本分,当这个底线都跌破了,作为“名人”、“教授”的头衔又能有多耀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