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里多了个“不睡觉的胖跳蚤”,这个杜撰,来自绘本——《打瞌睡的房子》。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并不在我们上个月购书计划内,当时要购买的是《母鸡箩丝去散步》,结果,那书是限地区派送的。经过比较,补充这本《打瞌睡的房子》,意外的是,这本书居然成为这批新书里彤最喜欢的一本。从收到书到现在,彤每天晚上都要读几次这本书。昨天晚上,小家伙收起了这本书,挑了两本新书,没想到第一本刚读了一半,就和妈妈商量:别读这本了,咱们还是读《打瞌睡的房子》吧。
http://s2/middle/4c063248h773cf41dc2c1&690
看封面就很吸引人吧,打鼾的老奶奶身上一个做梦的孩子,做梦的孩子身上一个打盹的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绘本,每读一次,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越读越有滋味。
读第一遍:妈妈是在读文字,彤跟随着文字来看书中画面。
http://s14/middle/4c063248ha8618d5e568d&690
故事是从一个下雨天开始的,一栋打瞌睡的房子,里面的人都在睡觉。
http://s3/middle/4c063248ha86193273b42&690
这是打瞌睡房子里的所有人物(老奶奶、小孩、狗、猫、老鼠和跳蚤)
http://s16/middle/4c063248ha861a1b1c2ef&690
上半部分,每一页都介绍一个故事人物出场。文字部分采用的是叠加的方式,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和文字对应的,所有的人物也都在“叠罗汉”,在跳蚤出场以前,其他所有的人物都在睡觉。(睡成这个样子,好笑吧,彤看到这一页的时候,就咯咯的笑)
http://s1/middle/4c063248ha861ba7414f0&690
下半部分:安静的房子热闹起来了,跳蚤咬了老鼠一口,老鼠吓了猫一跳,猫抓了狗一下,狗踢了小孩一脚,小孩撞了老奶奶,老奶奶把床压垮了。整个图画书,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颜色一页比一页明亮,读到这一页,我们发现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读到这一页,听见了彤的爆笑。
http://s4/middle/4c063248ha861cf7eaef3&690
故事的结尾:雨停了,彩虹出来了,打瞌睡的房子里,没有人在睡觉。
读第二遍:关注画面,发现了静中隐含的“动”
叠加的句式,彤已经基本记住了书的内容,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书中的图画上。彤发现在上半部分每介绍一个人物时,即将出场的下一个人物已经开始“动”了。由此,彤来了灵感,邀请妈妈一起做了“找不同”的游戏,每两页一个单元,找得热热闹闹的。
http://s2/middle/4c063248ha861df168cb1&690
以这页为例,介绍老奶奶的时候,下一个出场的小男孩已经从椅子上起来了。
读第三遍:更深的感受故事,注意到了跳蚤
就是那只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才出场的跳蚤,那只捣蛋的跳蚤,制造了整个故事的后半段情节。再仔细观察,虽然故事的文字到一半的时候才提到它,其实在第二页的画面上就出场了,就在椅子的靠背上,而且,它一直在动呢。据导读里介绍:画家说当他画完《打瞌睡的房子》之后,他把它拿去给出版社的编辑们看。当他掀开一幅幅画面时,他内心充满了骄傲,因为这是他一年半的心血结晶。可是,当他展示到老奶奶把床压跨了的那一页时,房间里所有的编辑都大叫起来:“噢,不对!你忘了画跳蚤!”是,这一页他真的忘记画上那只跳蚤了。可是他不敢相信,人们关注的竟是一只跳蚤——一个连小孩都能画的小黑点,而不是他花了上千小时去细细描绘的那些人物。那一刻,他知道谁将成为这本书的明星了。
http://s1/middle/4c063248ha8623298b3e0&690
彤是在读到故事的第三次才开始注意这只跳蚤的,然后就在开始在每一页里寻找这只捣蛋的跳蚤,找跳蚤的同时,也玩了找不同的游戏。看看最后一页,那捣蛋的跳蚤,居然藏在门口的石柱上,一个小黑点,不好找哦。想到了那句广告词: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
读第四遍到现在:角色扮演和故事游戏
彤一直就是用这样游戏和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自己所读到的每一本书。所以,这书到了以后的第二天晚上开始,家里就多了个“不睡觉的胖跳蚤”。这跳蚤得谁就往谁的身上趴,还轻轻的咬一下,等着爸爸或者妈妈或者爷爷或者奶奶像书中那样把她掀翻。再后来,读故事的后半部分的时候,妈妈这边读,彤那边就依次表演跳蚤、老鼠、猫、狗、小孩,这边惊讶,那边彤的小眼睛也惊讶,瞪得圆溜溜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