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彤在亲子园上蒙数课,透过玻璃窗妈妈发现彤实在是太淘气了,除了自己工作的环节,其他小朋友工作的时候彤没有一刻老实的,满屋子乱跑,看这看那。想起去宝的幼儿园,从园长、老师到校医,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夸奖彤,说彤学习认真、文明友爱。妈妈在视频里也看见,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都动来动去的,还有淘气的宝宝在跑动,彤始终认真地坐在那上课,甚至旁边的小朋友把手搭在彤的肩膀上,小家伙还在认真上课。老师一再说不用担心彤的学习,老师教的知识点,彤都能掌握。相比幼儿园和亲子园,彤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面性”,那么,这样的状态是否正常呢?这个问题是近两个星期妈妈心理最大的疑惑,离开亲子园的时候,妈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琦琦,请她代为咨询园长。
回到家,妈妈也在想,妈妈想出来原因如下:
1.
氛围的不同。幼儿园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在亲子园里有家长全程陪伴的,课程设置也比较灵活,游戏试验的环节多,更多的时候小家伙没有去那上课的感觉吧,而是和去了娱乐城、公园的感觉差不多吧。
2.
老师的鼓励。小孩子也都有自尊心,表现好了,得到老师的鼓励,就更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从那天写作业就看出来了,妈妈念了老师的留言,把彤兴奋的,不得不承认,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老师的鼓励。因为,妈妈在家的鼓励只是彤一个人能感受,而在幼儿园,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表扬,感受更强烈吧,老师越表扬,孩子就越模范。
3.
规则的力量。彤是一个能尊重规则的孩子。记得去年听刘书改老师讲座的时候,讲到自己的小孙子做思维跳跳跳的时候能把规则都念出来的情节,给妈妈印象特别深刻,从此,规则就走进了我们的家。也是从思维跳跳跳开始,每一次操作,妈妈都郑重的给彤念规则,时间久了,操作逻辑狗、做认知游戏书、写作业、玩游戏彤都要求妈妈先给念规则。再后来,玩游戏的时候彤也先宣布游戏规则。而后,彤就越来越了解了,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规则,比如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幼儿园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这样,规则就走进了彤的意识,并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现在看,规则至少有三点益处:一是培养了自律的品格;二是成为进入新环境的切入点;三是学会了审题,拿过一个题目,知道首先了解题目的要求。
4.
初始的秩序。仔细品彤,彤是一个秩序感很强的孩子,她的每一个行为,都带着第一次发生时的影子。比如去镜湖,走哪条路,玩什么游戏,都有第一次去玩的影子,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成为一套模式。再比如去幼儿园的线路,从哪拐,在哪并道,小家伙都特别敏感,如果临时更换线路,爷爷都会提前告知彤。妈妈猜想,彤对幼儿园的初始印象可能就是要认真学习,妈妈也不知道彤究竟是在电视里看见还是在书中看见还是初入国标幼儿园时的感觉,但妈妈猜很可能是这样的。对亲子园,妈妈记得第一次上语言课的时候,彤的班级有别的宝宝爬来爬去,彤立刻就模仿了,然后就开始选择这种很淘气的上课方式。妈妈姑且就用这一点来解释为什么彤在幼儿园不管别的宝宝如何始终都巍然不动认真上课,来解释为什么妈妈已经告诉了彤不要跑来跑去小家伙还是坚持不懈地边上课边运动吧。
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想的对不对,小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没准妈妈想的完全不挨边呢!但妈妈还是相信宝自己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亲子园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明确彤的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只要彤的淘气没有打扰到老师,打扰到别的小朋友就可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