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嚎陶大哭”的背后

(2011-03-07 14:57:09)
标签:

哭泣

原因分析

对策

成长点滴

育儿

分类: 宝贝上幼儿园

      这段日子,彤“嚎陶大哭”了四次,哭得那叫一个壮观,哭得妈妈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仔细回想了一下这几次的情境,做出如下分析:   

    1. 这种哭泣只发生在游戏过程中。小孩子,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用哭泣抗议是最先采用的手段。但是彤一直都是一个很好沟通的孩子,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仔细观察,彤并不是意愿得不到满足就哭的,每次大哭都发生在玩游戏的过程,在其他方面小家伙还和以往一样,表现得通情达理。

    2. 这种哭泣是追求细节完美的表现。每次哭泣的原因,都是由于游戏的过程中,彤对爸爸妈妈或者爷爷的细节动作不满意,小家伙一边哭一边喊着:游戏失败了,游戏失败了,可气死我啦,重来重来。回想彤成长的历程,自编自导的小游戏每天都在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心智、语言、逻辑方方面面也在不断的成长。其实,最近两个星期,我们玩游戏的方法和程序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都是失败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要端一杯水过来,彤很在意用哪个手端,走路的快慢还有端过来以后怎么递到小家伙手里。游戏失败对于彤而言是很痛苦的,声嘶力竭的哭泣,还要不停的喊着“重来重来”,有一次,摆拼大饭店时,一个爷爷从卧室里拿两本书过来,放下一本在沙发扶手上,用另一本平放着接住从茶几上平移过来的螃蟹造型烟灰缸,估计得让爷爷重来了三十几次,彤哭得满头大汗,爷爷也累得满头大汗(写到这里,先为爷爷感动一下,感谢爷爷的耐心和爱心)。此后,我们发现,让彤痛苦哭泣的原因,就是小家伙在游戏中更加注重细节,更加追求细节上的完美。

    3. 这种哭泣反映出彤的人际关系智能发展到了新的瓶颈。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恰当,发现了彤哭泣的原因,妈妈都让彤说下规则,结果小家伙都痛苦着说:别问我呀,你知道的,你怎么就不那样做呢,气死我啦。越问越伤心,越问哭得越厉害,就是表达不清楚。看来,彤还是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不等于别人的想法,不沟通,对方就没有办法知道你的想法是什么。由此,想到了彤和她的第一个好朋友好童现在的状态,好童比彤小5个月,以前一起玩,好童是跟随式的,彤做什么,好童就做什么。可是上次在亲子园,好童有了自己的想法,彤想让好童和她一起玩海洋球,可是好童想玩蹦蹦床,最后,两个小家伙在蹦蹦床上扭打成一团。

    找到了这些原因,妈妈的对策如下:

    1. 坚信“越是出现状况,越是不能发脾气”。这几次,彤大哭,全家人都很耐心,都把焦点放在找原因上,让小家伙把自己的痛苦释放出来,找到真正让宝痛苦的原因,找到小家伙遇到的真正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 让彤知道自己的想法不等于别人的想法。告诉彤,我们都是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一样,可能完全不一样。做游戏的时候,彤彤可能觉得妈妈走路走得快些游戏就完美了,妈妈可能就觉得走得慢些才完美。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意愿,就要主动沟通,先把自己的想法和规则说出来。

    3. 让彤知道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不同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和需求是不同的。就像和好童的游戏,彤想玩海洋球,好童不想玩,那就不能逼迫好童,要学会尊重。可以和好童商量先玩什么再玩什么;可以找别的和自己想法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等好童想玩这个的时候一起玩。被拒绝是正常的,不能强迫,也没有必要痛苦;如果想法不同,我们在别人发出这样邀请的时候,也可以大大方方的拒绝。

    4. 沟通比哭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些天,一直在告诉彤,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完全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在游戏之前,就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和爸爸妈妈沟通,爸爸妈妈知道了,我们的游戏就能配合得更完美更理想。一边哭一边说话,别人都听不清你在说什么,说了也是白说,我们还模仿彤一边哭一边说话,让彤分辨下说的是什么,结果小家伙很不好意思地笑笑。达成共识以后,爸爸妈妈尽量主动引导彤进行沟通,努力形成新的习惯。

    总的来说,这几天状况都不错,没有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一个阶段一个样,有烦恼、有痛苦、有生气,但更多的,还是期待和惊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