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访石达开故居

(2010-03-21 00:02:01)
标签:

围龙屋

围屋

石岗

财主

石达开

增城

分类: 我的散文

       重访石达开故居

 

    2007年我曾去过增城,增城的文友带我去了派潭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指着一座破旧的客家围屋说:“这是石达开故居!”我当时的反应是大吃一惊!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在向四川进军的途中强渡大渡河不成功,后来投降清军被杀死,他的家乡怎么会在这里呢?经过文友解释,我才知道石达开的身世,他小名叫石岗顶,祖籍是广东和平县人,因生活艰难,他的父亲把家迁移到增城派潭镇河大塘村。他九岁的时候,父母不幸病死,他还小没法养活自己,乡亲们帮他安葬了父母,却为他的将来发愁起来。这时,一位走南闯北的补锅匠对他说:“孩子,你愿意跟我去外面做工,混碗饭吃吗?”眼里还含着眼泪的小岗顶用力地点点头。就这样,一个九岁的孩子,跟随着他的师父,开始了到处做工到处流浪的生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石岗顶他们来到了广西贵县,为一个财主人家补锅头。恰好那大户人家有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儿子,但头脑较笨,家里请来的私塾老师教他背书却怎么也记不了。而生性聪灵的石岗顶在知道了那财主人家儿子读书读不了的苦恼后,就对财主说,他在补锅头时听见了读书声,他现在都能背出来。那财主姓石叫昌辉,了解了石岗顶的身世后,知道是同姓,又是孤儿,而是收他为养子,改名“石达开”,并供他上私塾读书。从那天起,石达开走上了改变命运的路子。他读书聪明刻苦,渐渐有了名气。因受洪秀全的影响,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时就以骁勇善战著称而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时就被封为翼王。

    这座大围屋少说也可以住几十户人家,但是石达开童年时住的是哪一间,已经无从考证了。客家人习惯上整个家族居住在围屋里,非常团结,以谦虚勇敢勤劳为美德。石达开就是把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带进太平军里,并以此治军,所以他的军队常常打胜仗,在太平军中威望极高。如果北王韦昌辉不把东王杨秀清杀了,太平军内部不起内讧,石达开就不会对洪秀全胆寒,最后走上了穷途末日的一天。但是,我对石达开的钦佩是由衷的。石达开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尽管最后被乌云遮蔽暗淡无光,但是丝毫不曾影响他在增城和贵县人民心中的分量。

    2010年春节过后,我产生了重访石达开故居的念头。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广惠高速驱车下来,从荔城镇前往派潭的路上,尽是新修的沥青公路,道路两旁大树成荫,交通畅通,感觉很好。

    派潭是增城市和从化市、惠州市龙门县相邻的一个山区镇,山路弯弯曲曲,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在这条前往从化和龙门的山道上,我看到了一个分叉路,路牌的一边指着“河大塘村”。进了村口,看到几间黄墙红瓦的客家围屋,于是停车拍照。拍完照继续前行,由于几年没来,我有些陌生。直到走过了头,向一位坐在门口的年青女子打听石达开故居,她一脸茫然,倒是旁边一位洗衣服的中年大妈大声应答我,指着后面一间破败的围龙屋说:“这就是石达开故居”。

    我站在围龙屋前,旧日的印象一一恢复。门口竖立着高高的铁柱,看来是乡亲用来烧鞭炮的。一位高龄的老婆婆坐在门口晒太阳,脚下睡着一只黄白色斑纹的小猫,小猫听到我的脚步声,用它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我跟老婆婆打招呼,她说的方言我一点也听不懂。只好独自走向围屋深处,发现围屋又倒了许多间。在荒芜的屋地上,长出萋萋芳草,野花开得正欢。我正在愣神之间,耳朵里忽然塞满了鸟声。抬头仰望,后山郁郁苍苍,竹林成荫,樟树参天,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芬芳,似乎正是小鸟的乐园。从大门口往村前张望,两座小山正对着石达开故居,暗合风水学里“左青龙右白虎”的玄机,怪不得此地风水好,出了石达开这样的大人物。

    据史料,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河大塘围龙屋,地脚建在坑石台基上,中间部分为“三堂二横式”的祠堂,宽18米,深18米,头进9间屋,后进5间屋,头进有三道门,两侧有长廊通后进。后进正中是上堂厅,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厅为议事聚会、宴会场所,下堂厅为婚丧礼仪时乐手和轿夫席位。祠堂有小门通出围龙屋前娥眉月形鹅卵石铺砌的石巷。石巷后由19间扇形环屋接龙成半圆形“围龙”,屋内外檐绘有象征着“龙的传人”的传统图案。后山半圆形的“屋脊头”与屋前半圆形的池塘,山阳水阴,合二为一,象征太极融阴阳为一体的圆融和合。

    故居门口有一个月牙型池塘,客家人用来防火的。池塘里的水不见得很清,但是有鱼儿在水中欢舞。

    从池塘之外的田野遥望石达开故居,山岗之下绿树簇拥之中显得宁静安谧,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内心的记忆已经沉淀,历史上曾经熊熊燃烧的大火,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出俱往矣的往事而已。

    我见到了一位石达开故乡的后人。

    这位中年汉子正在用手中的打磨机打磨一个巨大的荔枝树头,看模样是用来做茶具的。他看到我,把机器关了,问我要不要喝茶,我推辞了。我问他,你是专门加工这个来赚钱的吗?一个树头能卖多少钱?他说不是,他是一个开挖土机的司机,这些树头是他挖泥时挖到的,因此搬回来自己加工,赚点收入。一个树头大约能卖几千元。他已经做了好几年了。

    我对他说石达开故居几年前是这样几年后还是老样子甚至更加残败了。他呵呵笑道,这有什么办法,我们族人也不是不重视,每年都有人捐点钱出来维修,不然早就倒塌了。现在的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了,村里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孩子,总人口约有八百多人,都姓石。

    告辞石家汉子,我沿着村道浏览了全村,发现村里新房子不多,也许村里有钱的人都不在村里盖房子,而是到县城或镇里买房子了吧?如果真的这样却不是坏事,起码河大塘这个村子可以保留古朴的原貌,村口的大片农田也不会被人占用建房子,假如石达开的灵魂有知,寻梦故乡,说不定还可以令他找到童年熟悉的记忆。

    夕阳西下,我离开石达开故居。在喧哗的鸟声中回望围龙屋,只见它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之下,带着几分神圣和庄严的色彩。我的心底油然涌起几分感慨,几分悲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