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钢琴考级教育杂谈 |
分类: 萱儿琴事 |
那个学钢琴的女孩,并不知道她的名字。
她学琴的时间排在萱同学的前面,就象邻居一样。每次去上琴课,在她还有下课,偶们提前去的那几分钟里,就会和她们母女碰面。
那个女孩,和萱同学虽然不在一个学校,却是一个年级,年龄比萱大了一岁。
总是很乖地坐在琴前或站在老师旁边听老师讲课,坐站的姿势都是极标准的样子,文静而又内向。
当初排在一起上课时,她们两个孩子的课程进度几乎是一致的,可是,慢慢滴,慢慢滴,由于老妈子的偶尔出差,由于萱同学的偶尔感冒,由于偶们周末的偶尔出游。。。。那个女孩的进度比偶们快了许多。
现在,那个女孩已经在准备八月份的考级,而偶们连是否考级都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
当初,老师把那两个女生排在一起,也是刻意的安排,是想给偶们娘俩来点动力和压力,可是,压力对孩子真的是那么重要吗?
那个妈妈,起初每次都会主动去翻翻偶们的钢琴书,问问偶们的进度,后来,在她们远远跑到前面以后,才对偶们的进度失去了兴趣。
在她们的进度明显超前时,妈妈担心萱同学幼小的心灵会受伤,对萱同学说:没事,偶们慢慢来,初中以后还可以学呀,再说了,咱们不是小她一岁吗?可是,人家萱大人根本没当回事。
在得知她们今年要考级时,老妈子也有些心动。其实,当初让女儿学琴,老妈子心里只幻想着那个长发飘飘的女孩,坐在钢琴前弹出一首首动听曲子时的美妙画卷,对于考级的问题想都没想到。可是,现实的问题是,当别人得知你们家的孩子正在学琴时,总会好心问到考到几级了?好象没有拿到级别证书,钢琴就白学了似的。
所以,老妈子的心动,实在是动出有因呐。
这次,轮到女儿不感冒了,拿出当年老妈子的无知承诺“你不是说了可以不考级吗”来应对妈妈。
只好咨询老师了,老师也觉得今年让萱同学考级有点牵强,看来这个考级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一下下喽。
貌似跑题呀,呵呵。话说那个学琴的女孩。
就在上个周,女孩下课以后,她的妈妈坐在沙发上边收拾书边慢条斯理地说到:要是今年考不上级,那不是丢死人啦。女孩站在妈妈身边,手背在身后,好脾气的笑着,没有一句反驳的话。
在那个妈妈说出那句话以后,坐在旁边的萱妈倒是要好好打量打量这位怕丢死人的妈妈了--没看出来有着出水芙蓉般的美丽外貌呀,也没发觉有着金子般熠熠发光的心灵,至于工作,在小小的县城,也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位名人。只是钢琴的证书,不知拿到了几级。(尖酸刻薄!典型的尖酸刻薄!
)
考试,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竞争,确实也是无处不在。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望。可是,拿着“丢死人”的高度来给孩子励志,是不是忒高也忒可怕了泥?
ps:在博客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觉得观点不错,转过来共享。
说“考级”:应让孩子享受快乐
可也有专家从另一个角度称音乐考级证“如同废纸一张”,这与大多数参加考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想法大相径庭。他认为,在国际上,音乐考级并不是一种公认的制度。有关组织设立考级的最初宗旨是“促进青少年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把考级作为对孩子音乐水平衡量和评定的手段。但随着考级热的升级,弊端也显而易见:为直奔考级的“主题”,很多孩子只是苦练应考的几支曲子,偏废了基本功;功利目的的驱使,使一些违背“考级”初衷的假、劣现象随之产生。
笔者一直认为,孩子学音乐应注重素质、感觉的培养,从中懂得欣赏和理解音乐,用心灵去感悟音乐,而不是单纯学技巧。但是现如今,为了考级,家长不仅让孩子反复弹奏几首歌曲,把音乐学习变成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甚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了孩子发展的速度和限度,结果不仅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可能压抑孩子的个性。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兴趣一经形成,它就会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艺术美?最好办法就是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孩子不知不觉爱上音乐。
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要加强孩子的文学艺术修养。虽然,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作为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的艺术再现或表现,它们又有共同性,不乏相通之处。当代著名的指挥家阿巴多在谈到这类问题时说:“我认为了解音乐、绘画和文学的各个方面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读到的书或看到的绘画中的某些东西之间是有关系的,会在音乐上对我有所帮助。”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不仅仅有助于青少年进入直接相关的乐曲的审美高层次,而且对艺术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
因此,如果家长们都以平常心对待考级,不让孩子单纯把考级作为学习音乐的最终目标,不把考级看得太急功近利,让孩子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使孩子从“应试型”转向“快乐型”,让孩子每一个学习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艺术的熏陶,长大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