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老屋

(2009-02-28 16:56:25)
标签:

老屋

东屋

楼子

西屋

拉合

东北平原

文化

分类: 我的文学爱好

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

此稿由《泰州日报》刊发。

 

 

故乡的老屋是人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只要停步,总会在回首的刹那间,一下找到了生命的根。

故乡的老屋是东北平原上的任何一个小村屯里最普通的一座,最早盖在村子的最东南角,它的出现和我息息相关。

为了迎接我的出生,爷爷、爸爸、叔叔们齐上阵,盖的是“拉合辫”的三间土屋。拉合辫,就是草辫子,用东北平原生长的茅草拧成的辫子,相当于现在的砖,这是上世纪东北人的智慧。

那时盖成的三间大房子,东西长 9,南北宽7,母亲在电话中自豪地说,当时的房子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

老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7年春天盖成,经过阴干,到了中秋节那天就正式搬入了。

房屋的结构是东北房屋的传统结构,分为东屋与西屋,中间为过堂,各盖有两个灶台,与里面炕相连,过堂的正中为一口水井。

当时,一个家人都睡在东屋的一个大炕上。西屋作为储藏室。

阴历十月,月亮最大最圆的一天是母亲的苦难日,也是幸福日,只是因为我的诞生,让传统观念主导的家族与村落增加了值得一说的话题。那就是老大家有男孩子了。

一穷二白的家开始被父母充满感情地演绎着。后来,又加盖了下屋,也就是在正房外面再盖一间。在东北,所有的下屋都要低于正屋,这不仅是传统,而是一种规则。大与小、高与低、尊与贵都体现在这里不言而喻的要求里了。

平时,放学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趴在炕上写作业。炕是成为我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东北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尤其到了四处飘雪的冬天。

“快,赶紧上炕。”这成为东北人招呼客人发自内心的热情语言。

这时,母亲总是在灶台间忙个不停,摆上炕桌,父亲和客人就着一桌的酒菜,总要热腾腾地喝上几盅。父亲是忠厚人,酒量有限,却要舍命陪君子。这时,母亲总是不时地用瞪眼的目光去告诫父亲。只要母亲瞪一眼,父亲就喝一盅。最后,是以父亲不省人事倒在炕上,呼呼大睡而告终。

第二天醒来,母亲问:我为什么瞪你一眼,你就喝一盅?父亲答:我以为你让我喝掉这一盅。其中的奥秘只有父母知道了。

老屋的前面院子很大,靠东面的一面被围成一个菜园。大半年餐桌的蔬菜就产自这里。往往到了秋天,城里的表亲来走往,总是大呼小叫:这里的黄瓜真香脆,西红柿真好吃。一到回城里,总是传过话来,让去时给带点。

院子的西面有一个玉米楼子,秋天丰收时,总是堆得满满的。到了夏天,它就变得空荡荡,等待着丰收的来临。而这时的玉米楼子,成为我的乐园。我悠哉优哉地躺在里面,看着书,随手拿过新摘的带着嫩刺的黄瓜,咬上一口,体味出人生的快乐。

老屋的后院往往被父母种上秋天才能收获的庄稼,间或种些豆角、向日葵。还有几棵品种不同的果树与杏树。我们几个姊妹总是等不得秋杏变黄,常常偷偷地摘下几个放在口袋里,无人时,咬上几口,真是咧着牙地酸。

收获的葵花子是慢慢冬夜的零食,一般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舍得拿出来,放在大铁锅现炒。新炒的瓜子拿在心里热乎乎的,吃在嘴里香喷喷的,随着瓜子皮的飞扬落地,谈天说地变得更热闹了。

我考学外出那一年,父母将老屋整修了一番,就是把前面的墙面全都贴上一层红砖,被叫做“一面青”。远远看去,红红的一面,衬着绿色的窗框,分外好看。

回过头来看去,自从我外出后,老屋却再没有回过。昨天,表兄的女儿应我之邀发来了老屋的照片,白茫茫的一片雪景下,早已几易其主,时过境迁,并在原地被翻盖了一次,不再是我记忆中的老屋了。

但我知道,心海深处的老屋已与生命连在一起,不会忘记。

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故乡的老屋

后记:此为表兄女儿发来的照片,让我感慨万千。老屋已不是我走时的老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