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7)泛舟五湖
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范蠡的故事。范蠡,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终于使勾践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在举国欢庆之时,庆功宴上唯独不见范蠡,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有传说与西施,与西施泛舟五湖,增加了故事的浪漫性),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以后范蠡三迁,改名陶朱公,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策略经商,遂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被后人称为儒商之鼻祖。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智士。但是,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想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