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1)幽州台
(2009-03-01 14:13:41)
标签:
诗词典故幽州台昭王贤才乐毅燕国文化 |
诗词典故(1)幽州台
【出处】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典故】
燕国本来是个大国。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将王位禅让与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与子之争夺王位,致使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则趁火打劫,借口平定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企图灭亡燕国。这不仅引起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国的干涉。之后,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兵,赵武陵王便把原在韩国作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新君继位,国内一派凄凉景象:田地荒芜,房屋倒坍,百姓在废墟上啼饥号寒。昭王奋发图强,决心复兴燕国,他深知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多延揽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废俱兴。但如何觅求贤才,赵王苦苦寻思,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说:“先生,咱们燕国现在势单力薄`国破民穷,是无法向宿敌齐国复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来帮助我革新政治,振兴国家,而后洗刷我们的奇耻大辱,请先生教我,该从何处着手?”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业的君主,总是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君主,总是与得心应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国之君,围绕着他的势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德才兼备的士人,甘当他们的学生,那么,非但他们会心悦诚服的出力效劳,还能吸引强十倍`百倍的贤才前来投奔,这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获取人才的规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贤才后屈身上们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贤若渴,那些有本领的人一定会像百川汇海似的源源而来。”郭隗接着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由个国君,打算用千斤去求千里马,但3年也没买到一匹。一名内侍自荐为国君去购买。3个月以后,辗转打听到千里马的消息,可惜刚一赶到,那匹马已死了。内侍就用500金把死马的骨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要得是活千里马,谁让你用500斤卖了个死马头?”内侍从容答道:“死马头还花了500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知道这消息,就会把骏马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就送来了3匹。
讲完这个故事,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于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赵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昭王还以重金聘用了苏秦。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拜为乐毅上将军,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与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坚定支持分不开的。当乐毅在齐国攻城略地时,昭王不加丝毫干预,让乐毅放手大干。当乐毅久克莒和即墨两城不下,有人趁机进谗时。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对乐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贤不疑,换的部下赤诚相报。
燕昭王把握了复兴燕国主要在于罗致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屈身礼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报仇雪耻愿望得以实现,使燕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他自己也跻身于战国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