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高骛远型学生的教育案例

(2012-12-26 18:10:1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一、案例与特征

2008年,笔者接手一个刚文理分科后组建起来的文科班,在摸底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时,我发现其中有一个男生理化生成绩都还不错,和大多数学生逃避理科而选择文科的情况不一样,于是我找他单独交流,结果让我哭笑不得。他告诉我,因为理科成绩不太有优势,没机会上北大,所以他选择文科,想凭借自己数学的优势圆自己的北京大学梦。鉴于我们学校文科每年上北大的人数是个位数,而年级还另有一个文科重点班,所以我不得不委婉地告诉他这样的升学现实,而且和他分析了他自己语文、英语成绩在文科的不利现状,没想到学生明确告诉我,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做的决定,而且对把语文、英语成绩提起来很有信心。既然学生自己有目标,有决心,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就等第一次文科大型考试后再说吧。到了这学期的期中考试,这位学生在全年级文科的排名是五十多名(全年级文科生200人),上一本线都很悬,于是我决定和家长面谈,看家长怎么看待这件事。结果家长的理由让我无语,家长说:“老师,我知道自己的小孩上不了北大,但小孩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作为家长,只会选择做他坚强的后盾,因为目标高,即使朝下落一点,上个一本也可以啊。”

既然家长学生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这当班主任的也只能坚定地站到学生的一边,做他“坚强的后盾”了。但我没有学生和家长那么乐观,我决定还是让学生分步走:第一步,不看总分排名,在保持数学优势的前提下,把语文、英语成绩提高到及格水平以上;第二步,让语文、英语成绩稳定在100分以上,并注意总体进步,争取年级排名到30名左右;第三步,总分争取稳定在550分以上,年级排名进入前15名。在后面两年的学习时间里,这可怜的孩子一直在为完成我给他制定的第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特别是英语成了他的死穴,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到了高三第一次全市调研考试之后,我决定再就升学目标的话题和他交流一次,看能不能借此调整他的心态,让他切合实际制定目标,免得压力太大。他告诉我:“老师,我也想清楚了,北大不太适合我。”我正心里暗喜:“咦,这孩子总算开窍了。”结果后面的话让我再次无语:“我决定报考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改变中国的政治人物,而人大的培养目标更适合我。”天啊,怎么能做到让一个二本眼看都上不了的学生切合实际,不要给自己强加一些根本就没必要背负的压力,又不伤害他那骄傲的心灵呢?

一年后的高考,这位学生只考上了三本线。学生和家长都不甘心,决定复读一年。听班上的同学说,第二次高考的成绩还不如第一年。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其间总会碰到这样的升学目标极其远大的学生。这类学生好高骛远,不太注意自身的学习实际,受身边亲友及社会宣传的影响,过分自信,过度迎合大众的成功标准,直接给自己定位到了不合常理的目标之上,从而容易失掉自我,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结果甚至会与其本来的愿望相距更远。

成因与利弊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媒体在高考后对那些高考状元都有连篇累牍的报道,中考后社会也会比较各学校上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社会评判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也是看这些中考、高考的数据,整个社会给予教育的大环境是功利的,不太关注人文情怀的落实与否。也就是说,你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个没有人关注。就连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优秀与否,也是看这些所谓的硬指标,甚至这个指标是一票否决的东西。功利的、浮躁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顺应着社会的评价标准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甚至是迎合着那些所谓的成功范例,定位自己的学习取向,走向好高骛远。而唯文凭论的人才招聘模式又让我们那些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其他综合素质还不错的学生选择走向“华山一条路”,这些,都容易让学生迷失自我,好高骛远。

(二)家庭因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话都可以见出父母对儿女教育的关注程度,而中国的学生有时身上寄予着的还有祖辈甚至是家族的期望,这些长辈们作为过来人,深刻了解社会谋职的大不易,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后人输在求职的起点上,从而有意无意地把过高的愿望转嫁到我们的学生身上。这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文凭缺憾型,自己没能一圆大学梦,希望子女替自己圆梦;文凭继承型,自己就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总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吧;文凭拔高型,自己是大学毕业,但并非名牌、重点,希望儿女能一代更比一代强。而这些无一不是为今后谋求一份好工作做准备,学生会在家人长期的或暗示或明说中确定升学目标,走向好高骛远。

(三)学校因素

    正是有了功利的评价标准,所以每个学校也不遗余力地追求中、高考的辉煌,曾经有某小学校长在全省公开大会上总结学校办学成绩时,提到哪一年的省高考状元就是在本小学毕业的,流毒之深可见一斑。每年的中、高考之后,学校都会热衷于总结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有哪些亮点,然后广而告之。它会涉及到校长的成败评价,学校未来的生源乃至经济来源。自然这些数据会分解成各种指标下到每一个班,成为评判教师的最高标准。为饭碗计,老师会不断宣讲这种“成才观”,所有的考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成为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学生,那些有希望达成目标的学生也会是老师心目中的“宝”,学生在这种狂轰滥炸之下,焉能不拔高目标,走向好高骛远?

(四)个人因素

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才是最根本的。好高骛远型的学生为人正直,热爱集体,遵守纪律,但容易走向苛责,不太看得惯那些喜欢犯小错的同学,尤其同那种小心眼的同学势如水火。对事物一旦形成看法,不太容易改变,固执甚至偏执。在求学中也比较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好钻牛角尖,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不牢。而在对学习的反思中不太容易承认知识的不落实,常归结为考试失误。

当然,这类学生有理想,肯吃苦,具有其他同学所不具有的优点,我们只要引导得当,在其关键时期校正偏差,好高骛远就会转化为志存高远。

三、对策与方法

(一)、弱化功利化教育现状

尽管这是最难实现的,但我们还得寄希望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变。我们评价的标准必须改变,育人的目标要减少功利,更注意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素养的养成。素质教育的概念尽管提了多年,但只要社会仍热衷于精英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选择人才的标准唯分数、唯文凭,就不可能转变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一些看似老调重弹的东西其实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有赖于真正懂教育的官员能真正想为中国的教育做点实事,多学学西方教育中的先进经验,降低中等教育的教学难度,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

另外,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学生的成长,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去功利化。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但普遍缺少安全感的国度,是很难让国民摆脱功利的生活趣味的。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及其评估体系

其实评估体系是前提,教学模式是后续。如果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是看升学成绩,那学校必然会想尽办法给老师套上绞索,老师自然会再转嫁到学生身上。看看现在的竞赛经济,看看火爆的家教市场,去听一听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课,就知道我们现有的教材居然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了,秘密就在于暑假的所谓衔接班,把本该老师上的课程全放在补习班里面学了,学生进了小学和初中后,老师只好加深难度,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增加了家长的教育支出。如果考试降低了难度,老师只需要传授基础的学科知识,教学自然会落实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老师们在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后,会回归教育的常态和正态。

(三)、教师正面的引导及学生自我的调整

在当前的教育境况下,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因为即使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老师们仍可以多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纠正成才的观念,倡导多元化的人生发展目标。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在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后,笔者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幸福就是能为自己该做的事尽一份力,从而无限接近自己人生梦想的一种状态。这里包含着对责任目标的强调,人生很多时候并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只能做自己该做的事;其次是尽力而为,不留遗憾给未来,不留借口给现在;最后是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残缺的,这是生命真正的状态,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明白并做到这些时,可以比较好的看待学习上的不足和成绩。

而好高骛远型的同学自己也要意识到这种性格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做到调整心态,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合适的目标,并细化到每一个学段,当尽力而不能达成目标时,要及时调整目标。再就是要学会听从师长的意见,毕竟他们经历丰富,相对而言更能明了实际一些。

自然如果只有参天的大树会同样的单调,当小草轻摇着婀娜的身姿,谁会说他不是美的化身呢?所以当我们安于平凡却超于平庸时,必会达成生命中最完美的高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