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塘洪氏支谱》

标签:
慈溪洪塘家谱洪曰湄洪廷彦洪丕谟文化 |
分类: 家谱知见录 |
《汉塘洪氏支谱》
是谱不分卷,一册,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立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六世洪曰湄编纂。洪曰湄,排行才二百七六,幼名鼎和,字左湖,号蜕庐,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六月十八日,廪贡生,候选训导。
目录:灶宅考,追远堂跋,立本堂记,怡怡轩跋,立本堂琐述,岳帝出巡神碑记,中元碑记,洪塘铁路工人肇事记,诰敕,追远图,世次图,世系统宗图,世系图,行传,赠序,寿序,题辞,传状,墓表,像赞,诗,词。
洪曰湄《立本堂记》云,是堂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吾家老屋九间,乡里间遂以九间头著名。”
谱载,“汉塘洪氏第一世洪光祖,字庆美,登宋进士第,累官太子少保、龙图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绍兴间为秦桧用事,弃官隐昌国县大岭东岙。隆兴二年甲申,仲子迁制明州,就养于官。明年乙酉,乾道改元,来汉塘,号汉塘居士,以晦其名,后因新安进士罗原来访,恐郡邑相知,托言还乡,潜徙大隐,终老其地,是为大隐、汉塘中、汉塘东三洪之始祖。”仲子洪迁,“字景升,宋特进士。孝宗隆兴二年,拜明州刺史,莅官未久,厄于权臣落职。乾道改元,卜宅汉塘,是为本宗始迁祖。”
是谱著录本支一至廿九世排行:“光华守允
洪曰湄《灶宅考》言之有物,颇有史料价值,谨录如下:“吾族聚处汉塘,妨世而后晰[析]为八宅,曰上曰下曰前曰后,以方位名也;曰新曰旧曰高,以室庐名也,无所事考,惟灶宅,相传以咸灶得名,惟未得其所自起与所自止耳。按慈邑东北滨海,灶户之民煮海为业。元大德间,鸣鹤场沿海灶丁逃亡,因籍山南水乡殷实民户补充灶役。吾乡之设灶户,实在此时。寒村郑氏述军灶曰:元时故灶户,至明而复加以军,艰难困苦,人先人受之、后人不忍闻之者。自彭凤仪以都御史整理盐法,言水乡离场远,不便煎办,准改附近免差赡荡,灶户之困渐苏。迨前清罢卫所军政勾补清查之令,停送装听继之累,亦遂以免矣。吾龙十一公一支名曰灶宅,盖所居之地固以灶户弄得名也。今子姓环处聚顺,而念及先世晒淋熬负、折阅明偿之苦,能无憬然动于中乎,作《灶宅考》。”
是谱所录寿序、传状及诗词,作者皆为一时名流,如同邑冯一梅、杨泰亨、林兆丰、林颐山、冯幵、陈训正,鄞县童华、董沛,镇海翁辅宸等,也收了编者自己不少的诗作。
其实这部支谱是从洪曰湄本人纂修的《汉塘洪氏宗谱》中分辑而成。宗谱凡二十五卷首末各一卷,民国十二年著存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册,现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天一阁(仅存第二十五卷)。
汉塘洪氏所居素称“洪家塘头”,现为洪塘镇,已划归宁波市江北区。著名学者、书法家洪丕谟教授出于此族。洪曰湄孙子洪廷彦先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军事”分册顾问、多卷本《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北京市历史学规划小组成员和《北朝研究》顾问,他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其祖父编纂的这两部洪氏家谱问世的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