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正在拍摄:南京柴龙

(2013-12-24 18:18:56)
标签:

文化

http://s16/mw690/001oj0lcgy6FflzipoH9f&690

(来法前拍摄现场,柴龙仍在制作中)

 

方先生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诗人,已经退休在家,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带孙子。过年前突发奇想,想为一岁的孙子“插烛”祈福。

“插烛”是南京栖霞西湖村舞龙灯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当地的龙,为柴龙,是由竹篾纺织为主干,用特制的防风纸糊裱,再以剪纸等装饰的一种龙。它由龙头、七节龙身及龙尾构成。龙肚子中插上许多焟烛,在元宵期间的晚间舞蹈,绚丽夺目,精彩动人。然而公元2000年以后,村庄变成了大学城,舞龙这一传统已经断绝。

方先生想到这一曾经为村庄带来无比欢乐的传统将永远逝去,心中无比伤感。他决定行动,尝试和有着同样愿望的人们,一起将传统延续。

方先生和当地81岁的老小学校长朱老先生商谈,对方同样无比激动,一个民间拯救传统计划就此展开。

第一步是寻找已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相关艺人(篾匠、木匠、糊纸匠、铁匠和剪纸艺人、民间画家、书法家)。

篾匠已经79岁,住在城里一个现代化小区里。手艺早就不做了,听听戏曲,到花鸟市场闲逛。方先生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小公园里跟人下象棋。

剪纸艺人在甘家大院有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小摊子,上面挂满了他的作品。

画家在昆剧院的隔壁。。。。。。

第二步则是克服种种困难,制作柴龙。场地选在了离西湖村不远的桦墅村。西湖村已经拆迁消失了,现在成了工地。

会扎龙的,只剩下唯一的65岁的老人,他的工作无比繁杂、庞大;与此同时,组织和培训舞龙队也困难重重。年轻人不知道,也没兴趣参与这样的活动。方先生的激情,能够点燃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吗?

第三步,柴龙终于在年前完成。年三十,方先生穿行城市边上尚还遗存的桦墅村,村子里家家户户格外忙碌起来,不仅为了年夜饭,也因为今年村子的大事。柴龙第一次在西湖村以外的村子扎成,这是令村民无比自豪的,他们家家户户赶来拜祭龙王。

傍晚,为龙灯忙碌了一个月的人们互道明年见,方先生朝自己家走去,那里,一家人和可爱的小孙子在等他。

正月十三,上灯的日子,方先生抱着孙子买灯笼。然后与为柴龙忙乎几个月的艺人们团团围坐,包元宵,吃元宵,商量着第二天的舞龙活动。

隔了十年,南京的柴龙终于又飞舞起来了。方先生抱着孙子,在舞动的龙灯下,按“8”次形穿来穿去,是为“插烛”。

龙灯所过之外,热闹喧天,家家户户热情接待,感谢龙的关心,几条翻滚的游龙,从乡村,走到都市,最后停留在古老的台城,在山水城林为一体的背景下,在玄武湖畔,上演一幕令人惊艳的画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