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我只想分享一段人生”
(2012-10-05 22:29:56)
标签:
文化 |
【专访】
让读者看不到“文字”
锐读:这本书是编年体,又是您专栏文章的一个集合,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要以断代史纪传体的形式做一本书的?将这些“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聚合在一起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申赋渔:当时并不是以时间顺序写的,但我的心里有条线,就是要展现从1979年到2008年,这30年来发生的历史变化,我想只有通过展现历史才能体现出人对社会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独的纪念文章,就只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
把这些人和事聚合在一起的,是一种理想之光。我所写的人,不管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还是生活富足的人,之所以选择他们来写,是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安于现状,也不肯妥协于现实。
锐读:您的生活阅历很丰富,这些被写进书里的人与事,是记忆长河中的碎片,它们一直被您藏在心底等着被写出来吗?还是在后来偶然又将这些回忆唤起呢?
申赋渔:当时我对生活,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把握和预感,这些人和事,也是不自觉遇到的,生活着时是没有防备的,在那一刻的感觉也许很猛烈,但过去就过去了,生活还在一直向前走着。
但是到了现在,离大部分人和事已经过去20年时,回头再梳理时光,他们又突然从记忆中,一个个、慢慢地跳了出来。
你知道当你要写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其实只有那么一小点东西打动了你并让你记住,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首歌,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可是当你下笔去写时,那一刻的心境又突然全部闪现到了脑海里,回忆回来了,完整了。
锐读:您文章的调子都很沉静,读来如清风细雨,是因为时间的冲刷让这些人与事变得光滑了吗?如果换作是当时当地的记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申赋渔:当你身处其中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是被命运所左右,但等回头重看时,换了一种心境,你会发现过去那些痛苦不是最痛的,那些不明白的东西已经清晰,而很多锐利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你的内心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就像人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当你不知明天在哪儿的时候,容易被情绪左右了,但等回头看时就会明白,所以当时写下来肯定是不行的。
以下访谈从略,详见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zb/20121005/a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