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2012-02-06 10:32:40)
标签:

转载

谢谢建峰,谢谢洪丽,写得细致深入,很受感动。

读《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昨日立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家乡的俗语中又称“打春”,为何叫“打春”呢?原来,“打春”就是打土牛,是从前立春时官民共同举行的一种仪式,具有美好的寓意。今天,翻开申赋渔的这本《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读了立春这一篇,又想起曾经读此书时的光阴和感受,感到有话要说,于是拉杂写了这些。

    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书里有二十四篇文章,都曾陆续在报纸上刊发。它们各自独立,而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它们印制在书上,并配合着如此精致的装帧设计(装帧与文字,在这书是合二为一的)时,我感到的是一种阅读它们的欣喜,一种艺术品得以固定、从而可以传之久远带来的愉悦。这本书,它是一个艺术创作,同时,也是一个精细的技术活儿、手工活儿(难道艺术创作可以完全脱离技术和手工的过程吗?)。

    节气是农村的标记和符号,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通过它“将触摸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心灵底色”,而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在节气离我们、特别是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远的今天,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并完成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创作,就展现了一种追求理想的姿态和毅力,“必将能滋润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减苍白而干涸的心”。节气主题本身的价值不言而喻,且可以不止一次地成为写作者的对象。因此,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命题作文,或者说,类似于一种命题赋“诗”(这里的“诗”是散文诗吧)。主题具有某种限定性,同时也就带来经典的意味。而作者的文字,恰好能符合这种主题,纯真、朴实,又力求唯美、雅致。

    既然是命题作文或赋诗,选择怎样的素材是很重要的。显然,作者一方面从古代典籍中采择了相关内容(可看最后的参考书目),使文章有根有据,不同于无根之谈。这些内容,往往是切合主题、画龙点睛式的一种理念、一个仪式、一段诗词或一个典故,且富于诗情画意。另外,作者还从成长经验和自身情感出发,因而不乏特具地域色彩和凸显亲情的内容,如写清明的一段文字,“在我的乡间,清明祭祖,也只是将一张方桌摆放在门外……”,又如常常写到在某个节气儿童的充满童趣的表现,从而使文章带上了自己的标记或独特的“签名”。素材内容除了要有超越意义,也应带有创作者自己的印记,大概是一切经典文字包括好的“应制诗”的共同点吧。

    如何组织这些可以说是庞杂的素材,也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可以说,作者驾驭了材料,文章眉目清晰而又浑合无迹,在充满条理、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有一种真气流露、浑灏流转之感。具体看,则每篇文章大概有十几个自然段,以春天的六个节气为例,分别是15段、14段、13段、10段、14段、12段,常常几段之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的段落,此时是抓住重点舍弃其馀;而各段之间及大的段落之间,又过渡衔接得极为自然顺畅,并在其间恰当地穿插了一些诗词典故,从而使一篇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整合处理,读者既感受到内容的丰盛繁多、琳琅满目,具有一种万花筒般的风格,同时全文又有它的主旨,读下来有草蛇灰线之感,不至于显得琐碎无条理。至于作者文字运用的巧妙和功底的深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是无法也无需多谈的,只需指出一点,即这样的文字非常适合诵读,适合用普通话和各种方言来诵读,其典雅精致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说来,“千篇一律”是贬义词,但对于特殊的文体和内容,能做到“千篇一律”,也是一种挑战和功夫。这里的二十四篇文章,篇篇如此地展开着、铺叙着、流转着、感悟着,就如同节气一般循环往复,而看似是在重复,其实每篇都是新生、饱满和从容。且每一篇文章排版之后,刚好三页,不多不少。每篇之前,有精要的引语(用小字),这种设计增加了文字的张力,不同于可有可无的摆设。在两篇之间(少数文章中间也有),插入采自民间的“农民画”,分隔了二十四篇文章(在此,这种分隔是有益的),同时与全书内容浑然一体,可谓赏心悦目。另外,不同篇章的背景颜色也随内容而有不同,这种细节处也足见设计者的用心。总之,排版和装帧对这本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最后,还是以立春这篇文章的结尾,作为这里最后的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懒。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