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画

(2010-08-26 15:31:45)
标签:

文化

    《光阴》这本书我写了两年。成稿之后,依然请赢椿兄设计。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一卷长长的古代诗意生活的风俗画图,所以,最好配以插画,让读者能有更直观的印象。赢椿兄建议用“农民画”。

    于是我们驱车去了南京六合区的四合。四合的“农民画”是有名的。经过再三寻访,得知如今仍然从事“农民画”的,不过三五人。而“农民画”早已成了濒临消失的一个画种。

    原本在农村,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张贴门神、年画、佛像,都是由村中能写善画之人手绘。这批人闲暇无事,也会画一些画自娱或是送人。这样的画,构图大胆,色彩鲜艳,透视独特,有着扑面而来的泥土的味道。内容大多是田间风景、村中人物、时节风俗,厚实朴素,亲切自然。然而随着印刷品的大行其道,乡间人,过年过节,花很少的钱,就能买满墙的年画。于是这些民间画家,慢慢失业了,改行了。能够坚持的,只有极少地方的极少的人

    我们到四合,最先去寻访的是一位老画家。这位老画家是个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户。他爱好画画,并在当地颇有名声。好不容易找到知情人,一问,不想老人早在数年前,已贫病而死。

    再去四合,是个大雷雨的天气。这回去的是张国良家。除了我和朱赢椿,还有负责保护开发“四合农民画”的当地文化站长胡斌。张家十分的偏僻。在雨中的山野里穿行了很久,几乎没有路了,忽然看到一个人撑着一把伞,站在路的尽头——电话中约好的张国良早早地在这里等了。

    张国良是个石匠。年轻时,村外一座庙里有位老和尚画得一手的好画。张国良无事之时,跟着他学画。这意外的机缘,使得他做石匠的同时,还成了一个“农民画家”。张国良除了当石匠,还做过木工、瓦工,他新盖的房子,连同室内的装潢 ,大半的工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是个能工巧匠。所以,他的画,想象奇特,构思精巧,风格粗犷有力。握在他手中的,不像是画笔,倒像是斧凿。

    丁广华与王金凤在冶山镇文化站里画画。一条小铁路贯穿四合时,经过一座由火山岩石柱林堆成的桂子山崖,文化站就在山崖之下。这是冶山镇对“四合乡农民画”的一个保护措施。给她们以一定的补贴,让她们坚持作画,不要让“农民画”就此失传。

    本在水泥厂打工的王金凤的画有一种不一样的厚重感。她的画是用一点点的色彩堆起来的。她画一幅画要几天,坐着一动不动,常常要画到深夜,腿都肿了。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细细地看,一幅画层层叠叠,不知道画了多少笔,然而又是层次分明,清晰明亮,透出一种深长而淳朴的味道。

    丁广华是采石场的装卸工,看起来柔弱的一个女子,一天能装几十车的石子。她的画,与她的生活有着十分的反差。她的画诗意而洒脱,像是远离了生活,完全是田园牧歌。也许那是她心里的世界。那个世界干净明亮,歌声悠扬。

    我们去了四合四趟。每次去都碰到大暴雨。衣服也湿透了四次。然而内心一次次充满欢喜。因为每次,都看到他们根据我的文章所进行的二十四节气插画,在一点点向前推进,而这插画,跟我们一直以来内心的想象,是这样的贴近与契合。就像一个梦想,眼见得成真了,那是多大的快乐!

    《光阴》这本书,配以“农民画”的插画,我想,这也许是最恰当的选择了。二十四节气的传说与风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农民画”也濒临消失,然而它们身上所体现的农耕社会的诗意与美,它们当中所包含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不应当消失的。它们必将能滋润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渐苍白而干涸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处 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