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砚

(2010-06-23 09:56:02)
标签:

文化

   

http://s7/middle/4c0372ean89a9978e15b6&690


    我有一方鱼砚。基前兄寻访所得。因我名中有“渔”,送我。戏语:“宝剑赠英雄。”我喜欢。喜欢并不只是因为隐含了我的名字,而是因为自然。其实,砚石只是一块石皮,也没有十分的打磨。摸在手上,粗糙。像农人的手。然而这粗糙,正契合了我本来的面目。我原本是个流浪汉。西方人说得动听一点,叫“行吟诗人”。我“行吟”了十年。所以,看到这方砚,就会回到那些走过的风雨当中。当然,也会想起同样“行吟”过的惺惺相惜的基前兄。

    然而砚毕竟是雅事。砚不是石头。是放在书房案几的四宝之一。所以,不可无文气。孙少斌先生是有名的篆刻大师。虽然我对他的篆书理解不深,但深为他的人品风格折服,尊他为老师,他呢,呼我为小友。那一晚,我们只是闲谈。喝着茶,面前就放着这一方砚。孙老师随手拿了把刻刀,说,给你写几个字吧。他用手在砚台上轻轻抚摸了两把,说:“这是一块鱼形砚石。最妙的,是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你名赋渔,我看就从庄子的《逍遥游》中录上两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看如何?”我点头。自然是好。孙老师用手大概在石上比划数下,下刀便刻。他一刀接着一刀,动作不快,然而连贯,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动作是多余的、重复的。他在刻书当中,并没有间断与我的对话,说着话,手下却是不假思索,蜿蜒往前。所谓游刃有余,就是这个意思。两杯茶的时间,书已成。我抚摸再三,喜不自胜。不只是因为砚台已成,更是从这篆书之中,有了许多与写作有关的感悟。并实在地意识到,艺术是如何的相通。他刻书时,每一笔都是那样的自信与自然,每一刀,都带着音乐的节奏。他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初看似不经意,细看,别具匠心,妙然天成。他书写的过程,是个审美的过程。作品完成,他推给我,倒像是与他无关了。

    鱼砚上的字,只是孙老师兴之所至,随手为之。曾有朋友向我介绍过孙老师的学书过程:“他拿一方印刻了,磨了再刻,磨了再刻。最后,印石成就成了薄薄一片。这薄片,他有一竹篓。后来,他教学生时,常常是随手抓一把,让他们回去照着练。所以,多少年下来,现在这薄片竟所剩无几了。”他对这薄片大为惋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昨天夏至
后一篇:潮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