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在艺术与商业平衡里寻找突围
(2008-11-25 16:53:02)
标签:
电影证人 |
分类: 影像&印象 |
虽然,谢霆锋卖力演出逐步赢得认可,张家辉自毁形象让人大跌眼镜,张静初没有惊喜却也无可挑剔,苗圃极少对白仅凭肢体与眼神完整诠释人物;虽然,惊险的撞车特技让人大呼过瘾,暴力的镜头让人精神紧张,层层递进的情节扣人心弦。但是,比起情节紧凑与场面火爆的《保持通话》似乎还是缺少些震撼;而比起主题与内容发人深省的《门徒》又似乎少了些深沉。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本片的诚意与演员的努力,看得出来导演是想赋予本片一些深意,对既定认知的“香港制造”来些变革与求新,用文艺化的风格来阐述警匪题材的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上寻求一个双赢的平衡点。但是,基于对宣传的警匪题材与打斗场面的错觉,以及对港片的固有认知,通观全片后难免产生一丝遗憾甚或是失望。
客观的讲本片的商业元素运用无可挑剔,一场精彩的撞车,丝毫不输《保持通话》的飞车特技,各位主演及配角的演出也并无过多瑕疵。然而,导演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商业制作,希望以文艺化的路数来寻求港片的另类表述,以求获取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这种创新与尝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证人》里这种尝试与求新却失掉了深度,在节奏的掌控与主题的表现上模糊了观众的认知,特别是在后半部分甚至出现情节的拖沓。而在着力表现“救赎”与“命运”的主题诉求上,情节的设置与演员的诠释缺乏铺垫与深度。相信很多大多数观众观影前把《证人》当做一部香港标签的商业电影来看,看过之后却又产生火爆场面不过瘾,煽情催泪不够力度的困惑,造成这点认知上错觉,一方面是题材与情节缺乏深度与新意,另一方也反映出片方宣传时的误导。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一直以来困扰着电影人,如何寻得最合适的支点也是电影人一直努力探求的课题,即便是知名大导也难免翻船。但是,在这一点上,香港导演已经先于大陆导演在意识与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此前横扫各大奖项的《无间道》,以及口碑颇佳的《门徒》,甚至褒贬不一的《三岔口》,以及引发热评的《文雀》,都在一定程度继承了香港电影的精髓,却又在积极的探索香港电影更为宽泛的表现形式。反观大陆导演的大片制作,虽然在票房上一路凯歌,却也难逃观众与媒体的口诛笔伐。
《证人》虽然没有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里成功突围,却还是让观众品味了纯正的香港味道,并努力的探索香港制造的多种形式,仅凭此点也当支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