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或导演,往往有自己的戏路或者叫风格,而这个风格一旦被接受与定义,却又如同被贴上了标签,就好比周星驰与无厘头,吴宇森与暴力美学,王家卫与墨镜……
被接受与认可是幸事,而被定义和标签却是不幸。演员与导演让观众记住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而要留住观众却又必须不断地求新求变。这是一个观念与喜好漂浮不定的时代,重复过往会被当作老化,而盲目求新却被又容易被当作失败的转型。
对于《文雀》,如果硬要说是杜导在风格上的一次尝试与转变,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仔细来看杜导的作品年表,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有失偏颇。或许是因为《枪火》、《暗战》、《放逐》、《黑社会》等影片,我们习惯性的把杜导和黑帮、警匪片划上等号,而恰恰又是这些影片奠定了杜导在香港影坛的地位。但是,恐怕在看过《阿郎的故事》和《向左走向右走》后,我们也会惊诧于杜导枪林弹雨外侠骨柔情的浪漫,当然,这些浪漫与温柔却还是敌不过江湖恩怨、兄弟情义,以及惊险的枪战与离奇的案情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
《文雀》里没有了枪林弹雨,没有了黑帮与警察,没有了离奇的情节,有的是曼妙的音乐,节奏明快的画面,有时候更会有写意式的浪漫与唯美,甚至几分婉约与怀旧。怨不得有人说老杜怎么学起王家卫了?其实,即便戴上墨镜他也还是杜琪峰,漫不经心的黑色幽默,不时让人爆发会心的笑声;运动的镜头和局部特写,恰当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抛开剧情的单薄不谈,《文雀》会带给你一种轻松与美妙的享受,特别是音乐的配合,让你恍然也置身于香港的街头巷尾,在镜头的指示下一起去找寻那些失去的印迹。
或许,杜导其实并不打算讲叙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或是要再现腥风血雨的江湖恩仇,只是要依托单调的故事外表,去追忆自己记忆里的香港印象。所以,影片里我们看到任达华扮演的文雀(小偷的别称)琪,拿着相机不停的拍摄街头巷尾的香港景象,我们看到了王家卫式的慢镜头推进,来展示香港的人文风貌;又或者是经历了《黑色会2》公映时的苦楚与无奈,只好改用隐忍与含蓄的方式委曲求全于审查和公映的许可。故而《文雀》,在表现手法上让人有点诧异,故事也显得单薄了许多。
如果仅仅要完成对香港印象的追忆,《文雀》无疑已经达到了导演的要求。影片的画面与音乐已经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但是,我想说的是《文雀》在怀旧之外却还有透露出几分迷失,这种迷失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影片在叙事与手法上展示出来的对香港印象的疑惑与困顿。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影片也开始了向大陆主流文化的靠拢,有意或无意开始淡化暴力与血腥的色彩,转而向叙事技巧与风格上的转变,而在表现主题上也开始不自觉的朝着主旋律的方向迈进,香港制造的电影标签,却也变得模糊起来。10余年的时间里香港影片所呈现的影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与异形,而大陆观众对香港电影的印象恐怕还是90年代录像厅里的警匪与枪战,以及后来才盛行的周星驰的无厘头。在和谐社会里,展示警匪对决与黑帮争斗,已经不合适宜,而无厘头式的喜剧却也被高深的文化人当成了肤浅。所以,港台的导演们也遇到和大陆导演一样的困惑,只好拉起杆子来向古人学习,古装大片风气云涌,在赢得票房的同时,忍气吞声的接受观众的唾骂。
在大片垄断的时代,杜导敢于变换风格来拍摄一部偏文艺的港片,勇气与创新的确值得称道。就让我们在杜导美妙的音乐和风格化的画面里,一起去感受香港印象的追忆与迷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