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公,世之枭雄也。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时值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天命愚人,守徐州、投袁绍、归曹操、附刘表,数度寒暑,几经颠沛,虽有关、张二虎将佐之,却终不得寸土。幸得孔明,如金鳞久困浅滩而遇海,占荆襄,取西川,天下三分而终占其一。
后至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刘备与孔明在历史上演绎了一对令人赞叹的君臣关系。后人评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这对君臣初次相见仅用一笔代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显然对于一部小说而言,这样的记述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罗先生在其小说中又添加了自己的元素。使得“三顾茅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典故,而诸葛亮也成为了民间近乎于神话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至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的上半回详尽地描绘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况。
在对“三顾茅庐”这段文字的描写中罗先生运用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孔明之材,更是直述出了刘备求贤之心诚。
一、以景衬人。
1)罗先生在刘玄德一访草庐时曾写到“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这正映衬了刘禹锡《陋室铭》中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使人未见孔明其人便以隐约感受到孔明之仙风道骨,不同凡响。
2)二访草庐时,“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以如此恶劣的环境刘备坚持去访,足见其求贤之渴,其心之诚。
二、以人衬人。刘玄德与一访草庐时路遇的博陵崔州平及二访草庐时所遇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所谈所论,尽皆印证了司马德操之前所谈“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罗先生借此三人的见识反衬三访之时孔明的“隆中对”则更加突出了诸葛亮卧龙之才。
三、以情衬人。纵观此部分罗先生借很多细小地方加以精细描绘。
1)刘玄德三叱张飞。二访草庐之前,玄德使人探得孔明出访已回,张飞欲使人唤之,刘备叱曰“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亲往。此为一叱。
二访孔明不在,玄德问诸葛均孔明情况,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之。此乃二叱。
三访孔明之时,见亮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未见其醒,张飞大怒,欲放火烧屋,刘备三叱之。
此三叱,以张飞之躁映出刘备之温。显尽了刘备的高祖之风,更为日后孔明肯为蜀国鞠躬尽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将心比心”。
2)初访之时,亮之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然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见刘备为求与孔明一见肯把什么都放下了。此述虽少,却为本段点睛之笔。寥寥数语,却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刻的刘备。
3)坦诚相待。刘备初见诸葛亮便毫无隐讳,将心中所藏尽皆诉出。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发自内心的“由是感激”。
罗先生笔下的刘备在三顾茅庐中于天、于人、于理、于情,做足了所有事情,使得本欲“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以隐终其一生的孔明出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实不愧为大家。
2007年5月27日